第632章 歸化司(第2/2頁)

這是官方意義的報紙,軍中,也會有報紙,不過不對外發行。

宣鎮時報,一般五到十天發行一次,為了盡可能收回成本,會接受一些商家的廣告,同時新聞司,也接受民間的報紙發行申請,當然,會對資格人,進行嚴格的審查,也會有相關的管理。

物以稀為貴,報紙發行後,王鬥並不打算讓人人訂閱,唯有軍隊,學生,官吏,各地方表現出眾者,方可訂購,同時,軍戶優於民戶。

這是一種微妙的心理,便如俗話,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到。

越是限制的東西,百姓越是心癢,然後產生爭取的心理,便如後世的領帶,曾經只是西方貴族的打結權,後小民嫉妒,連興革命暴亂,才為自己爭取到了一樣的打結上吊權。

這無形中,為報紙的出現,打了大大的廣告,也可讓優先訂購者,產生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感覺這張價值五合糧票的報紙,物有所值,最後在眾人爭取中,不知不覺的普及。

眾官仔細聽著,聽大將軍說來,這報紙倒有意思,將輿論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眾人平日也有觀看邸報,對報紙的出現,皆是興味昂然。

溫達興默默聽著,大將軍已經批準他辭出尖哨營主將一職,以後他雖是參謀司副使,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管理情報司上。

現在情報司,也被調整拆分了,一部分,劃歸到新聞司去了,一部分,放到了參謀司。

比如尖哨營,就明確由參謀司管理,參謀司下,也會有一個軍事情報科。

不過諸司調整拆分不是他一人,而且雖然拆分了,因為是幕府上升期,隨著地盤擴大,各人權力還是越大,所以也沒人不滿足。

“接下來是歸化司。”

看著各人,王鬥說道:“現我東路,仍有不少的舊軍戶,舊民戶,未納入幕府治下,以後到達鎮城,更加如此。同時,大明各處,不時有流民進入,治下,也有了一定的夷人,所以,幕府增設歸化司,便是出於這方面考慮。”

他說道:“依歸化司條律,幕府治下軍民,共分三等,一等漢籍,二等歸化籍,三等夷籍。”

他解說:“幕府治下眾軍戶,皆為漢籍,治外軍戶民戶,流民等,皆為歸化籍,治內各夷人,塞外各部落,皆為夷籍。”

王鬥環視眾人:“幕府治下,唯有漢籍,方可從軍,從政,教書育人,申請開辦報紙,享有治下一切福利待遇……”

堂內各人,都發出會心的微笑。

作為最早跟隨大將軍人等,還有那些交糧納稅的軍戶們,自然不能讓別人,享有與自己一樣的待遇,一視同仁,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大將軍首先維護自己人的利益,深得他們之心。

也唯有照顧了自己人,形成堅定的核心,才能如滾雪球般,席卷他人,形成越來越龐大的團體。

“是否依條律納糧納稅,是否對我幕府有認同,這是判斷三籍重要之法,當然,三籍也非一成不變。”

王鬥舒服地靠在自己座位上,目光炯炯:“夷籍、歸化籍可以上,源源不斷,將他們中人等化為漢籍。漢籍,一樣可以貶為歸化籍,甚至夷籍,所以治下人等,均需有一顆崇漢之心。”

在王鬥心中,蠻夷,當然不能與漢人享有一樣待遇,否則,如何體現出漢人的優越性?

治外漢民,也一樣不能享有與治內漢民一樣待遇,否則,如何體現出治內子民的優越性?

漢民族,文化概念更重,認同感最重要,血統血緣可以次之,有了認同感,金發碧眼人種也可識為漢人,沒有認同感,純正的漢人血統也可識之胡人,便若那些晉商,他們算漢人嗎?

所以公審後,他們家族中不死子弟,王鬥會統統貶為夷人,將他們發配塞外贖罪,以後各家,也沒有從政,從軍,從事文化等權力,他們只有一代代,苦心積攢功勛值,才能重新歸化為漢。

這些晉商家族,為了家族後代,可以苦心挖國家的墻腳,同樣為了家族後代,想必也可以爆發出強大的奮鬥力。

如此上上下下,各族精英不斷歸化為漢,本民族的敗類不斷貶走,保持流水不腐。

這就是王鬥心中民族融合,萬族為一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