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驚訝、內賊(第2/2頁)

大軍行進中,“萬勝”之聲,響遏行雲,軍伍兩旁,更一把把佩刀佩劍斜指,寒風中,就見,明晃晃的盡是金屬的耀眼光芒,一片片蔓延到天際。

依東路律令,迎接大軍回歸,平日各人放於家內的武器,可以攜帶出來,彰顯武功之盛,當然,鳥銃與手銃,就不得攜帶了。

看這東路氣象,李雲曙等人又是心驚,又是感慨,這些軍戶隨便拉出去,都是合格,甚至精銳的軍隊,永寧侯能得到眼前的身份,眼前的地位,絕非僥幸偶然。

他雖然錦州之戰傷亡不小,想必很快又可以補充,恢復實力,甚至更上一層樓,在大明論爆兵的能力,誰又能比肩?

同時看王鬥在境內威望素著,盡得軍心民氣,各人又是羨慕,何時,自己也能如此?

雖然回歸,不過王鬥只吩咐在榆林堡,延慶州,懷來城之間紮營,除了傷兵,暫時不讓軍隊回城防營地,也沒有去舜鄉堡祭拜,自己也不回永寧城,誰也摸不透他心中在想什麽。

不過受南山路參將俞桂熱情邀請,他住進了榆林堡,俞桂專門騰出來的參將府,他對李雲曙等人道:“李將軍等初到東路,本侯該盡地主之誼,不若就在鄙處盤旋數日?”

王樸露出心神領會的笑容,楊國柱嘆了口氣,李雲曙等山西鎮將官,其實也知道了東路商戰之事,以永寧侯的脾氣,豈是忍氣吞聲之人,下一步他會如何反應?李雲曙也頗為關切。

他說道:“如此,就有勞永寧侯了,大軍在貴境消耗的糧草,回鎮之後,末將會盡快讓鎮內送來。”

王鬥微笑道:“宣大三鎮一體,都是自家兄弟,又何必見外?”

依大明的糧草供應制度,軍隊出外作戰,一部分糧草由朝廷供應,然大部分糧草,還是由本地的官府供應給養,邊鎮與內地衛所區別,只是比率大小問題。

當然,軍隊出外,因各種原因,不可能由本地一直運輸,大多是沿途地方供應,然後再由該地方的官員,向軍隊原處地官府討要,這自然造成很多困難,畢竟事後討要,非常繁難。

雖說很多邊軍,臨行前都會發下開拔銀,也可以用銀子沿途購買糧草。

然朝廷經常欠餉,各將手中糧兩經常不足不說,眼下大明天災連連,或是別的原因,有時有銀子也買不到糧草,便如當年盧象升,有銀子就買不到糧食。

這也是客兵不願出外的原因,隨便哪個環節不對,士卒兵將,就要餓肚子了。

明初時,這樣的制度有合理的一面,然到了明中後期,已然成為惡政。

山西軍兵馬數千,每在東路停留一日,士兵與馬騾的糧草就要本地供應,算算是不小的數目,更不用說,還有數萬的宣府鎮與大同軍,所以李雲曙等有此一說。

榆林堡不大,參將府卻不小,對王樸,楊國柱等人,俞桂都有安排歇息房間,因行軍勞累,加上迎接拜訪王鬥的人來往不斷,所以李雲曙與王樸說了一陣話,就告辭下去歇息。

走出大堂前,楊國柱對王鬥說道:“我女兒好幾個月身孕了,只可惜真定府太遠,否則,將她接到鎮城來休養較好。”

王鬥點了點頭,嘆道:“是啊。”

當時在京師時,他就有派人探望許月娥,更從京中帶去一些補養品,一些侍候孕婦較有經驗的婆子等,只是贊皇到東路太遠,這車馬勞頓的,許月娥也有了好幾個月的身子,卻是不能奔波。

想想,自己雜務太多,分身乏術,雖說許月娥是個堅強獨立的女子,哪日還去看看為好。

楊國柱出去後,王鬥很快又送走迎接恭賀的懷隆兵備道馬國璽,延慶州知州吳植等人,還有好友,陵後總兵陳九臯,對他們的旁敲側擊,自己對商戰的反應,還有,未來的東路鎮守官將是誰,並未透露什麽口風。

王鬥回歸東路,萬眾矚目,很多人都等待他的下一步反應,除了山西巡撫蔡懋德,山西總兵周遇吉還在上任途中,甚至宣大總督紀世維,宣府巡撫朱之馮,大同巡撫衛景瑗,都急急往東路趕來。

眼下王鬥與楊國柱是侯爵,王樸是伯爵,皆是身份尊榮,他們便是前來拜會,也是名正言順,並不會讓人苟病。

身處永寧城的幕府各員,也早與馬國璽等人,處在迎接大軍之列,外人皆退後,他們齊聚榆林堡的參將府大堂。

此時王鬥高居上位,神情痛惜地看著下面跪著的一些人,他們便是,此次東路的內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