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各方關注(第2/3頁)

其更彈劾過首輔周延儒,彈劾過吏部侍郎曾楚卿,又反對過樞臣楊嗣昌剿餉之議,屬於心中有理想,但不怕丟官,不畏殺頭,侃侃而談,毫不畏縮之人。

不過與朱之馮整天臉黑漆漆不同,他為人頗為溫和,平日臉上笑容不斷,暗地裏,有笑面虎之稱。

此時衛景瑗也上任不久,對地方商賈豪強,他是沒有好感的,對王鬥南征北戰,為國盡力,他也是佩服的,當然,對王鬥聯絡邊軍,鼓噪京師,與朱之馮一樣,他心中是不悅的。

他說話頗為注意方式,只在奏折上隱隱點出這一點,然態度很鮮明,言各大家與各官吏,聯合封堵東路,此舉不當,彼言:“國難至此,當同舟共濟,何謂如此?”

當然,對東路與各大家商戰結果會如何,此三人頗為關注。

甚至這場喧沸慢慢傳到中州與江南,各地各界,同樣關注。

隱隱傳來,太原的晉王,大同的代王,宣鎮的谷王,對王鬥頗為不滿。

隨同的,還有當地諸多文官武將,各地豪強,特別宣府鎮副總兵,“僉書官”,都指揮使張國威,更是興災樂禍,遇人就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王鬥也是過於囂張跋扈,該有此報。

不過他雖然高興,此次種種活動,倒沒有參與,可能當年王鬥在東路大砍大殺,給他留下了陰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敢再公然活動了。

又有宣府鎮鎮守太監杜勛,對王鬥也是冷嘲熱諷,如若王鬥真如各大家所言,他種種財路不是斷了?他才到宣府鎮不久,正收各類紅包與幹股,收得不亦樂乎,以後就要沒了?

太監不能當官,不能娶妻,對財帛更為心動,很難理解他們對金銀的熱愛心理,再加上宮中大太監王裕民、齊本正、鄭之惠等人,地方太監劉元斌因王鬥或貶或死,這些人都與杜勛交好,能對王鬥有好感才怪。

十一月中,陽和,宣大總督府邸。

紀世維坐在書房內沉吟,眼下東路之事,讓他憂慮,對他來說,王鬥這個女婿的重要,已經超過了自己幾個兒子,所以,王鬥東路若出事,是他不願意看到的。

只是……

紀世維長嘆一聲,可嘆自己身為總督,對東路之事,便想幫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曾經不久前,紀世維接到廷推結果,自己被任為宣大三鎮的總督,那時的自己,是多麽意氣風發啊。

然很快的,紀世維到達陽和後,就遭遇了當年自己任兵備時,那種有心無力的感覺,地方豪強勢力太重,各方陽奉陰違,想做任何事情,都是舉步維艱,唯有和光同塵。

而眼下,想和光同塵都不行了,各方與自己女婿險險撕破臉皮,各類明槍暗箭更是接踵而來,商賈勢力如此之大,更讓他竦然而驚。

曾經各大家圍堵東路時,他關憂心亂,讓與自己交好一個商人,領著一個商隊,押運食鹽茶葉,想要進入東路,沒想到,商隊從陽和城出發不久,還未靠近宣府鎮,商隊人員就被“塞外蒙古人”屠殺一空。

那個與自己交好商人,更是被裝入麻袋,用馬蹄踏死,當自己看到他的屍體,已經不敢確認,那堆肉泥,就是平日與自己談笑風生的何掌櫃?

他憤怒,想要調查,還沒行動,各方彈劾攻擊,已是紛至沓來,直讓他焦頭爛額。

經過此次,官商勾結的力量,他是深深領教,百年來,他們經營的勢力是如何龐大,便他為宣大總督之身,若與之對抗,都有螳臂當車之感。

有時他心中都有沖動,勸服女婿,不要與那些商人作對,隨後這個念頭,又被他深深壓制下來。

他是知道自己女婿脾氣的,豈是善罷甘休之人?

若他率主力大軍回歸,便是各地血流飄杵的時候,想想,他不由打了個寒噤。

果真如此,自己這個總督,還當得下去嗎?

還有那三個巡撫,也皆非易與之輩,也是讓他頭痛的原因之一。

或許,自己真不適合在官場生存,想想崇禎十一年時,自己因女兒私奔之事,曾召女婿王鬥前來說話,當時女婿言:“……至於下官的武人身份,眼下大明多事之秋,下官一個會帶兵打仗的武將,未必就會差於文人了,巡撫大人未必將來就會用不上下官。”

“未來的事情誰說得清楚?有朝一日,或許巡撫大人會以為讓君嬌跟隨我,是個英明的決定。”

是的,讓女兒跟隨王鬥,確實是個英明的選擇。

只是隨著王鬥身份越貴,眼下更居永寧侯,紀世維心中不滿的地方也頗多,那個鄉間民婦謝秀娘,封賞源源不斷,自己家的女兒,卻一個封賞銜頭也沒有,這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