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鹿死誰手(第2/4頁)

曹變蛟、王廷臣等雖稱可戰,然皇太極並未放在心上,讓他稍稍有點擔憂的,便是靖邊軍布置在長嶺山的一些人馬。

這個長嶺山,遠遠觀之,就是一座普通的山嶺,實在沒什麽出奇,甚至看不到防守工事,只有近近一看,才好象有一些矮矮的土墻,似乎寨墻什麽都沒有,簡陋得不能再簡陋。

當然,以皇太極對王鬥的重視,他認為長嶺山不會這麽簡單。

雖然哨騎只能遠遠觀之,難以逼近,不過從他們描繪的詞語中,皇太極感到一種熟悉感,有點類似當年多爾袞等攻打王鬥的巨鹿防線,這引起皇太極很大關注。

不過他認為,長嶺山的守軍還是太少,估計就是二、三千人馬,還是靖邊軍的輜兵駐守,在己方優勢兵力下,還是可以攻打下的。

當年多爾袞等人攻巨鹿時,不是一樣攻進他們的防線?多多驅使阿哈雜役便可。

隨軍的阿哈奴隸們,大可使用擡旗,分發田地等措施誘惑,定可大大增強他們作戰送死的積極性。

所以重視歸重視,皇太極並不認為長嶺山奪取不下,而且此處位於自己計劃中斷絕後路,挖取壕溝關鍵所在,必奪之。

多爾袞心中惱怒,皇太極將自己與多鐸的兵馬布置在正面戰場,而他的兩黃旗,則去包抄後路。誰都知道,與王鬥作戰危險,包抄後路,則相對輕松,便是在錦州城外與吳三桂等人大戰,危險性也不高。

他知道,皇太極早對自己與弟弟猜忌,他與多鐸的兩白旗,總牛錄數達到98個,大大超過兩黃旗的75個牛錄。

雖說再加上豪格的42個牛錄,皇太極父子,實力還是超過他們,不過也差不了多少,怪不得皇太極始終疑神疑鬼,一有機會,就讓二旗做炮灰。

不過多爾袞也沒辦法,皇太極身為清國皇帝,命令他們名正言順,多爾袞再是惱怒,他也不敢當面抗拒。更何況這次大戰,豪格的正藍旗一樣安排在正面戰場,讓多爾袞更無話可說。

他只得出列,與濟爾哈朗等人一起領命。

高聲喝應的時候,他感覺皇太極陰冷的目光從自己臉上掃過,多爾袞心下更是一凜。

朝鮮國右議政金自點心中哀嘆,為巴結主子,這次領軍前來錦州,是來錯了。

他率領的朝鮮軍,因為各處都要他們送死,眼下能戰鬥的,已經不到一萬。

兵將們怨聲載道,將他這個右議政恨之入骨,這次更攤上讓人畏懼的靖邊軍,只希望決戰大獲全勝,否則回國之後,他都不知如何向朝野上下交待。

孔有德,石廷柱等人倒是雄赳赳氣昂昂,充滿激情,自投靠清國那一刻起,他們已經沒有退路,只得安心為清國賣命了。

當然,他們齊聲大吼的同時,內心還是不無惶恐,連朝鮮兵在內,他們銃兵不到三萬,而估算靖邊軍與楊國柱,王樸等人銃兵,可能有一萬三千到一萬五千人左右,能不能在鳥銃對射中打贏,他們也沒有把握。

只有外藩蒙古一些王公大臣,臉上露出輕松的神情,看來色楞的犧牲沒有花費,博格達汗還是對他們有所照顧,各旗大部分兵馬,都隨兩黃旗去包抄後路,避開了危險的正面戰場,這是個好消息。

豪格對父親的安排自然沒有異議,不過黃土嶺之戰後,他對靖邊軍也起了畏懼之心,他說道:“為何兩黃旗不布置在伊家嶺東側,對王鬥等人展開側擊?如此正面之地,以二十萬大軍左右夾擊,定可大獲全勝。”

代善對皇太極任何安排都甘之如飴的樣子,此時更出言解說:“伊家嶺等處,雖說有利漢軍攻守,然卻不利我鐵騎奔騰,只得步攻,王鬥善守,火器犀利,若戰事陷入僵局,不利我師殲滅明軍精銳。”

濟爾哈朗也道:“兩黃旗若布置在伊家嶺東側,明國的曹變蛟、王廷臣等人,也可能渡過女兒河,側面攻打我白廟堡大軍,介時兩黃旗便可能被明軍左右夾擊,不若包抄後路,動其軍心,使之陷於絕境。”

豪格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難得施禮道:“受教了,多謝禮親王與鄭親王教誨。”

代善與濟爾哈朗都感意外,連忙還禮,豪格仗著皇太極的勢,向來飛揚跋扈,被王鬥爆打一頓後,變化很大啊。

皇太極微笑點頭,兒子自受了挫折後,成熟了許多,他忽然有種熱淚盈眶的感覺,就似看到往日那只小鷹,已經成長為天上的雄鷹,可以自己飛翔了。

眾漢蒙大臣也是暗暗點頭,皇帝身體每況愈下,他們都感焦慮,豪格展現出英主的端倪,他們心中欣慰。

多鐸撇了撇嘴,只有多爾袞低下頭,掩飾他眼中閃過的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