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王鬥為薊鎮總兵?(第2/2頁)

甚至以後讓王鬥不斷在各鎮中調來調去,如此,王鬥沒了地盤,就沒有軍閥藩鎮之憂。

而沒有地盤,就沒有養兵錢糧來源,內閣大臣更好控制,這樣一個敢戰的大將,這麽一只敢戰的軍隊,以後只能緊緊依靠朝廷,便如戚繼光當年一樣,為國出力,文武相得,君臣相得,流傳到後世,也是一樁美談。

只是這種做法,萬歷年可以,天啟年可以,甚至崇禎初年都可以,現在卻不可以。

畢竟現在的武將哪比當年?朝廷是可以用這個名義給王鬥下達命令,說起來名正言順,堂堂皇皇陽謀,只是王鬥萬一不聽呢?朝廷沒辦法不說,還何等尷尬,介時權威何在?

而且這樣的旨意,或是朝廷文令一下達,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朝廷對忠勇伯起了猜忌之心,雙方之間的溫情面沙就等於赤裸裸撕破了,後果極為難料。

要知道,王鬥的手中,可有兩到三萬強悍的靖邊軍,這些年一系列戰事下來,各人都可以估算出其軍隊的戰鬥力,除了楊國柱等新軍,一萬靖邊軍,不說可抵十萬大明軍隊,五萬那是板上釘釘的。

這麽強悍的軍隊,萬一心懷不滿,甚至犯上作亂,他們還近在京畿,想想就不寒而栗,東奴北虜,都沒他們那麽可怕。

對崇禎帝來說,他何嘗沒有這樣的心思?他何嘗看不出王鬥的根本在宣府鎮東路,沒了東路,他與他的軍隊,都若無根的浮萍。只是今時不同往日,他必須考慮這樣做的一系列後果。

比起左良玉等人,王鬥對朝廷,對皇帝的態度,已經極為恭順,讓他打東奴就打東奴,讓他去打流寇就打流寇,可謂強軍的典範,文臣武將的楷模,所以他一直安撫懷柔為上,力圖君臣相安,止住王鬥任何可能的不軌念頭。

張四知的提議不但不合時宜,甚至有可能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所以崇禎皇帝看向他的眼神極為不悅,大明現在內憂外患,還嫌不夠亂嗎?崇禎帝越發覺得張四知這個內閣首輔不合格,沒有一點的大局方略。

而且說實在,就算王鬥乖乖聽令,率靖邊軍前往薊鎮,崇禎帝也不放心。

好歹宣府鎮到京師,還有居庸關與八達嶺屏障,而薊鎮到達京師,千裏平川,沒有絲毫阻攔,萬一王鬥有什麽想法,從薊鎮過來,取京師有如探囊取物。

張四知初時還心中暗喜,可能迎合了皇帝的心意,為自己的廟算自得,只是一看崇禎帝的臉色,立時心中一突:“難道自己猜錯了?”

再看陳新甲冷笑,李日宣與李待問面無表情,不發一言,更是面色一白,心下暗恨,好個李日宣,好個李待問,前兩日,還與自己在這個問題上達成默契,轉眼間就背後一刀,真是虛偽之輩,恨啊。

同時心中忽然有心灰意懶的感覺,未任內閣首輔人人稱頌,坐上這個大位後,明刀暗槍,就層出不窮,家鄉父老,還罵自己是“大閨女生的”,他再是戀棧權位,也產生了引咎歸去的念頭。

崇禎帝收回在張四知身上的目光,淡淡道:“薊鎮總兵之職,待錦州之戰後再議。今查鎮朔將軍,宣鎮總兵楊國柱,老成歷練,辦事實心,著令薊鎮兵馬,由楊國柱代為統管,節制戰後,再當決意。”

陳新甲,李日宣,李待問三人同聲道:“皇上聖明。”

同時各人心中一動:“薊鎮兵由楊國柱代為統管?皇上的意思是……”

張四知也出言歌頌,只是他心神不定,不免慢了一拍,心下更是惶恐。

崇禎帝心下嘆息:“張卿,畢竟年事己高。”

……

談完薊鎮之事,前線將士如何功賞是個問題,特別此戰又是王鬥立下大功,按他的功勞,都可以封侯了,或者加封為大將軍。特別這仗才開始打,王鬥就立下如此大功,等仗打完怎麽說?

不過說實在,就算陳新甲現在與王鬥結成同盟,若加王鬥為大將軍,他肯定也是堅決反對的。

明朝的大將軍之位極重,不經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同意便可征調大軍,還可統兵數十萬,權重可殺三品命官,內閣大臣見了大將軍都要下跪,有若事實上的大都督。

靖難時李景隆掛征虜大將軍印平燕時,建文帝曾親自為其推車,可見大將軍之位的顯赫。

封王鬥為大將軍,讓自己見了他就叩頭?還是王鬥以後不經自己同意就調兵遣將?打死陳新甲也不同意。

對內閣各員來說,封賞王鬥爵位還好說,反正只是虛位,只是現在大戰剛開始,若王鬥封侯後,再殺幾個清國的王公貴族,難道還要封公封王不成?

所以功勞如何擬定,不說內閣各員頭痛,崇禎帝也是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