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龍顏大悅(第2/3頁)

此時他更率領一幹內閣大臣,向崇禎皇帝叩頭。

與當日接到楊嗣昌等人的奏折一樣,對松山前線發來的奏折,崇禎帝也是百看不厭,特別王承恩的奏折——洪承疇,張若麒,王承恩三人的奏折中,王承恩的奏折更讓崇禎皇帝信任。

不負崇禎帝的信任,他的奏折,也基本與事實相附,前因後果,都在折中一一道明。當然,也略有春秋筆法,就是為張若麒美言了幾句。花花轎子人擡人的道理,在收了不少好處後,王承恩不會不懂。

張四知等人進閣時,崇禎皇帝正在張若麒的奏折上批注,這封題為“兵部職方司,欽命監軍張若麒謹題,為逆奴擁眾攻圍黃土南嶺平川,官兵戮力捍禦,斬獲夷級,擊斃多賊,斬殺奴酋阿濟格,大獲全勝事。”的奏折,崇禎帝已經看了五遍,只比王承恩的奏折少看兩遍。

他一邊看,還一邊批注,在關鍵字上打幾個圈圈。

眾內閣大臣進殿後,崇禎帝笑著讓值事太監給他們搬來板凳,又在奏折上的“……賊奴三萬余,鐵騎四面齊攻,勢甚危急,本職親自擂鼓,軍心大振,官兵萬炮齊轟,奴酋阿濟格,當場化為齏粉……殆二十年來關外未有此挫虜者,奴雖磐踞近地欲泄憤,奴膽已摧,雖徘徊未逾,而力不得逞,亦無能為也……”的奏語上畫了幾個圈圈。

然後讓值事太監將奏折遞給陳新甲,笑著對他道:“張若麒雖為書生,大戰之時,也敢隨忠勇伯前戰,又親自擂鼓為大軍助威,部下親衛,更斬獲不少首級。看來陳卿的兵部,還是有人才的,這張若麒雖手無縛雞之力,也頗有膽氣。”

張四知幾人,目光各異地看向陳新甲,陳新甲心中歡喜,急速起身叩頭:“這皆賴聖上天威,祖宗洪福,前線將士方能大捷。如皇上所言,張若麒雖一書生,卻也懂得忠義為國,身先士卒的道理!”

崇禎帝欣慰點頭:“錦州戰事,朕無一日不掛懷於心,官兵初戰就能大捷,更斬殺大酋一員,看來松錦之事,大有可為。”

張四知笑容滿面地接口:“皇上聖明,崇禎三年,七年與九年,賊酋阿濟格,都有破口入邊,殺死殺傷軍民眾多,軍民百姓,無不切齒痛恨。現賊酋身死,當可告慰昔日死難者在天之靈!”

崇禎帝更是點頭,陳新甲不動聲色地看了張四知一眼,這話本來應該自己說的,卻被張四知搶去了,實是可恨。不過此人也是秋後的螞蚱,沒幾天蹦頭了,就讓他先得意吧。

崇禎皇帝起身踱步,嘆息道:“只可惜賊酋屍身,未能奪回。”

陳新甲立時搶先道:“此事薊遼總督洪承疇,監軍王承恩與張若麒都有明確肯定,又有前線將士數萬目睹,定然不會有誤!”

吏部尚書李日宣容色嚴正:“話雖如此,未有賊酋屍身,就不得論功,當年寧遠之戰,也報稱炮斃奴酋努爾哈赤,結果奴酋近年方死。若阿濟格之事也是如此,豈不貽笑大方,有損我大明天威?”

陳新甲惱怒道:“一碼歸一碼,此事豈能與寧遠之事相提並論?”

李日宣淡淡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未獲賊酋屍身,就不得論功!”

戶部尚書李待問道:“臣附李閣老之意。”

張四知眼睛閃動,說道:“此事確需慎重,要知錦州之戰,各藩屬臣國都在關注,寧可緩一緩,也不可操之過急,免得貽笑中外!”

陳新甲更為惱怒,喝道:“有功不賞,豈不寒了前方忠義將士之心?”

同時心下警惕,看殿中情形,李日宣幾人,有與張四知聯合起來的跡象。

雖然排濟新內閣首輔張四知,是自己與李日宣等人的默契,不過眼下自己風頭正勁,特別在前方連連大捷的情況下,不排除出現李日宣幾人先擠了自己,然後再對付張四知的情況。

李日宣這人,向來賣直邀名,表面端嚴清亮,事實上也是結黨營私,他口口聲聲嚴正國法,私下裏,何嘗不是在打擊兵部權威?

張四知更是個官場老手,現時彼內閣首輔大位不穩,豈不知借力打力之法?

而李待問這人保守消極,任何要花錢的人與事,都是他反對的對象。而且立場搖擺不定,不是反對,就是附意,前幾日還與自己走得近,這幾日不知得了李日宣等人什麽好處,又擺向他們那邊了。

“此事容後再議。”

崇禎帝有些惱火,這些大臣,就只知紛爭,一點也不知道為朕分憂。同時對張四知有些不滿,上任首輔來,毫無作為,更無首輔權威,以至諸大臣紛議連連,不能合力辦事。

“還是楊卿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