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四輪磨盤炮架(第2/3頁)

趙瑄心中奇怪賊奴這炮架是什麽樣子,不知是否從騾子拉磨那得來靈感。

同時他心中豪情湧起,充滿了與韃虜炮營一較高下的欲望。

……

“將士們加油啊。”

趙瑄再對炮軍營將士吆喝一聲,就心神恍惚,不知道飛到哪去了。

明白他的人就知道,顯是在琢磨炮營之事。

趙瑄自崇禎九年加入舜鄉軍,當時三十歲,幾年過去了,他還是老性子,只對技術上的東西感興趣,余者漠然。

此時他確實在琢磨炮營及火炮問題。

在五月靖邊軍立營整編後,此時趙瑄的炮營,計有兵員二千人,他們中炮手分三個批次。

紅夷大炮中,每甲十人負責一炮,每二十門為基本齊射單位,設觀測官一人,裝備炮鏡。

四十門火炮為一部,設千總,有千總指揮部,連各員算上,一部計有五百人。

兩個千總負責紅夷大炮,共有一千人。

大佛郎機,每五人負責一炮,設把總,有把總指揮部,連各員算上,一總計有二百人。

中佛郎機,小佛郎機等炮,每三人負責一炮,設把總,有把總指揮部,連各員算上,計有二百人。

由於觀測手,瞄準手足夠,裝填手、彈藥手技術含量不高,這次出戰的一百六十門火炮,都有經驗豐富的炮手。

又設炮營輜重一部,內彈藥車多輛,專門運輸彈藥。

又有營部,這些人合在一起近千人。

不論輜重部,或是營部,內中多火炮學徒,他們在訓練營及炮營學習各種火炮知識。實戰是最好的學習,訓練場上練一百天,不如在戰場上打一天,所以這些人充為炮營輜兵,都跟隨出征。

此時趙瑄,考慮的是藥包的問題。

從以前的舜鄉軍炮總發展到現在,炮營各方面都非常成熟了。

炮營中,徐光啟等人在崇禎初年就編寫的,關於火炮測距的書冊《測量法義》,還有炮管測量仰角的《火攻挈要》,早有收羅到。甚至何汝賓著的《西洋火攻神器說》,孫元化著的《西法神機》等,同樣有收集來。

這些書冊,炮手炮官,都有仔細研讀。

對上面說的方器(矩度),圓器(銃規)之用,都有實際研究過,不同仰角的射程及彈藥用量,也有專門文冊記下。炮手炮官們,必須熟記於心,炮營軍士技藝的考核,上等軍與下等軍的區別,就在於此。

所以雖說紅夷炮觀瞄之術乃軍國秘技,大明內部,都秘不外傳。但東路相關的炮具一一打造出來,加上大量實彈練習,對錯誤之處不斷糾正,又有炮鏡與千裏鏡,靖邊軍的炮營,操炮水平已經達到極高的程度。

東路一個火炮學徒拉出去,在別人看來,都是大師級人物。

藥包也早在使用,這不是什麽特別的東西,上面數本書籍,也早提到藥包的運用,《兵錄》就有談:“用布或紙照樣湊縫裝藥,仍封識號名,臨時便用,先以鐵釘入火門,然後用火門藥。”

當年舜鄉軍在定裝紙筒彈藥出來後,火炮的火藥,也一樣定裝,當年用紙,後改為棉布,霰彈丸同樣使用彈包。

趙瑄現在考慮的,是藥包的用料問題。

使用棉布藥包,炮膛內總留下未燼的殘渣和煙垢,需要使用濕拖把清理炮膛,否則炮膛過熱,抑或少有一點火星,便會引起火藥自燃。而且造成鐵炮冷卻時間太長了。

趙瑄知道,黃銅炮或青銅炮比起鐵炮,需要冷卻的時間大大減少,不過考慮成本,顯然東路不可能使用黃銅炮或青銅炮。這樣只能在藥包上下功夫了,只要燃燒充分,炮膛就不容易過熱,可以大大加快重新裝填過程。

趙瑄記起一事,前些天還未出征時,自己在房內不小心引起火災,還好立時撲滅。當時趙瑄注意到一個問題,房內幾匹布燒毀了,內有棉布與絲綢,絲綢燒得極快,事後連灰都沒留多少,棉布則不然。

這讓趙瑄產生靈光,絲綢比棉布易燃,彈藥的藥包,是否改為絲綢藥包?

趙瑄知道,當時藥包從紙改為棉布時,就不少人非議,暗罵自己是敗家子,現在更用昂貴的絲綢……

趙瑄心想:“我才不管呢,被罵是將軍的事,我只管打炮。”

還有,火炮的引藥仍用火藥筒往火門傾倒,動作慢不說,還容易被被風吹散,銃彈都可以使用定裝紙筒彈藥,引藥為何不可?

不過引藥要定裝,需要考慮到易燃導管問題,還要硬直,以便一下子插入,用什麽材料好呢?

……

帶著滿腹的心思,趙瑄隨著大軍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