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離去(第2/3頁)

他吳家為遼東土豪,多年經營才有目前成就,但這種成就與王鬥相比,卻又是小巫見大巫,而王鬥不過是普通墩軍出身……這讓吳三桂有一種緊迫與危急感,回到遼東後,自己該當如何?

正在細思時,他聽到身旁王鬥與寧遠團練總兵官金國鳳的說話聲:“……金軍門,末將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王鬥的神情很鄭重,甚至有點嚴肅。

連日見聞,讓金國鳳這個老將感慨連連,他將王鬥拉到自己身旁坐下,卻是不恥下問,連連請教很多問題。他兩個兒子是自來熟,年輕熱情,也與王鬥麾下各將打成一片。

此時看王鬥的神情,金國鳳有些奇怪,他爽朗一笑,道:“王將軍有話請說,老夫洗耳恭聽。”

王鬥道:“金軍門前守松山,兵不滿三千,卻能力抗強敵,卒保孤城,金軍門以為憑借什麽?”

金國鳳沉吟良久,說道:“將士心懷忠勇之心,願為國效力,決死殺賊。”

王鬥道:“金軍門高見,末將認為也是如此,不過……”

王鬥說道:“末將還認為,也有金軍門以事權專,號令如一,人心整肅之故。”

他沉吟半晌,還是說出來:“然金軍門因功擢任寧遠大將,麾下兵馬急增萬人,末將卻恐是禍非福。”

金國鳳動容:“王將軍為何這樣說?”

二人說著話,慢慢鄰近的楊國柱,虎大威,吳三桂等人都是仔細傾聽。

他們一靜,正在說笑的王樸與王廷臣也一樣看過來。

王鬥說道:“這近萬人,想必歸於諸個營伍,寧遠近在奴境,若奴兵大舉逼臨,金軍門以為可以號令多少軍將?”

金國鳳臉上現出苦澀的神情:“怕只有老夫從松山帶去的近百家丁,還有兩個兒子吧。”

王鬥心中暗嘆,寧遠城有鎮守、監軍、巡撫、兵備等官,事權制肘,金國鳳名為總兵,恐怕也難調動一只隊伍。為了避免他未來的悲劇,故王鬥有方才一番話,也是敬佩忠義良將的緣故。

他說道:“確實,營伍紛紜,號令難施,人心不一,此為軍伍大忌,金軍門需未雨綢繆。”

金國鳳默默點頭,雖奇怪王鬥對寧遠之事竟如此了解,不過他說的確是實誠之言,這個問題,自己一定要向薊遼總督洪承疇進言。

在旁的吳三桂仔細聽著,更對王鬥湧起高深莫測之感,這王鬥……

……

第二日,觀摩各鎮將官相繼告辭而去,他們個個滿面笑容,皆有滿載而歸之感。

他們回去後,十有八九會仿效舜鄉軍編練新軍,這在王鬥意料之中。不過舜鄉軍形成有自己特獨的條件,看他們八仙過海,未來會練出什麽兵。他們的山寨兵比之自己的正版兵如何,王鬥拭目以待。

楊國柱,虎大威,王樸,吳三桂皆與王鬥含笑告別,郭英賢、虎子臣,王廷臣,曹變蛟諸人更與王鬥擁抱,依依不舍。看著他們離去,王鬥也有些難過。

臨行時,金國鳳向王鬥拱手施禮,他爽朗地笑道:“王將軍,來日若到了寧遠,老夫倒屣相迎。”

王鬥施了一禮:“金軍門,路途遙遠,保重。”

金國鳳哈哈一笑,策馬而去,他的兩個兒子隨在父親身後,不斷回頭向王鬥揮手。

看著他們身影消失在黃土路上,王鬥默默說了聲:“保重。”

一眾文官同樣離去,紀世維自是滿意,薛國觀、楊嗣昌此行得到自己想要的,也是心情愉快。

洪承疇走時意味深長對王鬥說了句:“王將軍,你對金將軍所言,本督深以為然,本督回遼後將向朝廷奏請,一城軍務總於總兵處置。”

……

觀摩各官各將走後,依王鬥得到的消息,楊嗣昌回到京師後,立時接到崇禎皇帝特旨,詔命他為剿寇督師,還賜給尚方寶劍,以便宜誅賞。又賜賞功銀四萬兩,銀牌一千五百副,楊嗣昌進言七條,崇禎皇帝全部準許。

十月下,楊嗣昌到達襄陽,立時整飭軍紀,鞭副將、斬監軍僉事、劾逮湖廣巡撫方孔炤,眾軍肅然。

數日後,楊嗣昌在襄陽大誓三軍,進剿流寇。

早在永寧時,王鬥答應了楊嗣昌,在適當的時候,他會領兵出戰流寇,兵力不會少於五千人,讓楊嗣昌滿意而去。

此戰,並不是為了楊嗣昌,對王鬥而言,他代表的東路地主、自耕農、與知識分子組成的利益集團,可說與李自成的流寇集團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二者遲早會碰撞,如水火一般不相容。

遲早會有一戰,那晚戰就不如早戰,更能摸清其虛實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