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聖意(第2/3頁)

對崇禎皇帝而言,東路之事,只是“小事”,他有更重要的事要談。

不錯,比起東路這件“小事”,方才崇禎皇帝與楊、薛二人談的才是要緊的“大事”。

這便是張獻忠與羅汝才等人重新叛亂之事,五月初九日,張獻忠、羅汝才又反,他們才招安多久?剛剛一年,又迫不及待造反了。也因為有張獻忠等人在前,崇禎皇帝對王鬥更不敢嚴厲,王鬥的威力,可不是張獻忠之輩可以比的。

其實張獻忠再次造反早有跡象,崇禎十一年四月,張獻忠受撫於谷城,其在谷城表面上跪拜有禮節,實際上訓卒治甲杖,不放兵、不應調、不入見制府,驕不奉法。

他在谷城征糧、征稅、擴兵,向熊文燦要挾無度,谷城知縣阮之鈿言張獻忠必反,幾次密告。熊文燦惡聞其語,不加理會,果然張獻忠又反,阮之鈿被殺。張獻忠與羅汝才聯合,聲勢大振。

崇禎帝聞報後極為憤怒,下令將熊文燦削官,戴罪視事。就在十幾天前,授剿總兵官左良玉被張獻忠打得大敗,士卒死傷上萬人,軍資丟棄無數,所有的軍符印信也全部失去。

因為左良玉大敗,局勢惡化,崇禎帝對熊文燦更怒,已經遣使將熊文燦逮捕入京。歷史上的崇禎十三年十月初六日,熊文燦被斬首棄市。

這個時候,崇禎帝已經有令楊嗣昌為督師的意思,不過首先要解決糧餉問題。

早些年,大明已經征了遼餉、剿餉,因崇禎十一年清兵入寇,決策抽練各鎮精兵,復加征練餉。當年的剿餉以一年為期,一年過後停止。不料糧餉用盡流寇還沒有剿滅,崇禎皇帝只得下令征收一半。

現在張獻忠又反,局勢靡爛,要剿滅其部,需要的糧餉可能達天文數字。幾日前,督餉侍郎請征剿餉全額,再復增練餉七百三十萬兩。合遼餉、剿餉、練餉三數,共增賦一千六百七十萬兩。

崇禎帝擔憂失信於天下,畢竟自己下詔只征剿餉一半,現在復征全額,有出爾反爾的隱患。剛才在乾清宮,崇禎皇帝就是與楊嗣昌,薛國觀二人商論這個問題,被宣府鎮新來的奏疏打斷了。

東路之事決定,君臣繼續進行剛才的話題。

對於皇帝憂慮失信這個問題,楊嗣昌說道:“無傷也,加賦出於土田,土田盡歸有力家,百畝贈銀三四錢,稍抑兼並耳。”

他為皇帝舉例,全國統計在冊田畝數共七百多萬頃,往常的稅收,也不過僅占百姓產量一成罷了。便是三餉加派,算是翻了一倍,也不過是百姓收成的二成,絕非沉重得不可接受。

剿滅流寇之後,便可免去這些加派,天下重歸太平。

而且此次練餉的加派,還有剿餉的復征全額,主要對象是那些地主豪強,不會對普通百姓造成什麽影響,還有抑止土地兼並,貧富分化的功效。

顯然的,楊嗣昌忽略一個問題,各地土地有肥沃貧瘠,產量各不相同,統一按畝征收賦稅,會造成很多悲劇。更重要的是,在冊的田畝土地,有一大半是藩王、權貴、宦官、勛臣、武人、文人、商人擁有的土地,這些人是不交稅或是逃稅的。

最終的負擔,只會轉嫁到普通的自耕農身上去,加上貪汙腐敗橫行,各地官吏層層加派,正稅之後,往往高達幾十、上百倍的“副稅”。三餉再一加派,只會造成更大的破產浪潮,更大規模的流寇出現。

楊嗣昌說的賦稅大部歸於“有力家”,顯然行不通。

崇禎皇帝可能不明白,在冊田畝這麽多,百姓負擔說起來也不重,為什麽他們紛紛抗拒甚至造反呢?

這個道理,皇帝不明白,但楊嗣昌決不可能不明白,或許又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通過他的分析,崇禎皇帝終於下定決心,他嘆息道:“朕便傳詔開征三餉,盼望匪賊盡滅後天下重歸太平,百姓重又安樂。”

楊嗣昌歌頌道:“皇上聖明!”

對皇帝有可能任命自己為督師之意,楊嗣昌也在內心猜測到。他雄心勃勃,決心剿滅流寇,創不世之功,不負君恩浩蕩。不過這事前,楊嗣昌流露出想調王鬥隨自己出戰的意思。

崇禎帝當然同意楊嗣昌的意見,王鬥這樣的猛將不用,要用誰?

如狼似虎的韃子兵都被其打得抱頭鼠竄,區區流寇,還不是手到擒來?

不過王鬥去年剛出戰,今年回到宣府鎮也不久,人困馬乏,又新調任東路,諸事繁多,還是稍等一些時間,待其五千新軍練出再說。觀局勢,好象還沒惡化到那個地步,普通的官兵,也可以應付過來,只是需要一個得力統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