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驚駭(第2/3頁)

在懷來城內,對昨日城內發生的變故,兵備道馬國璽也是看得眼花繚亂,一天都沒反應過來。慎重為見,他一直躲藏在府內沒有出聲。直到今日,傾聽部下詳細回報,才明白了東路各地情形。

馬兵備走到街上,街市已經恢復太平,滿面笑容都是排隊購買糧貨的軍民百姓,所有人規規矩矩,不敢爭也不敢搶。自是不遠處巡邏的舜鄉軍緣故。

馬國璽嘆息良久,撫摸他那長度堪比關公的胡須足有半個時辰,猛然下定決心,吩咐跟隨身旁的道標營親將備馬。他要親自前往永寧城,與定國將軍王鬥商議政事。

道標營親將猶豫一下,按規矩,應該是召王鬥前來懷來城拜會才是,這樣親自前往,有失兵備體面。

聽完他的話,馬國璽搖頭:“事且從權,沒必要顧忌這些俗禮。”

備好馬匹,馬國璽帶著一幹親衛出城而去,路過管糧通判郭士同的府邸前時,大門緊閉,人影絕跡。馬國璽冷笑一聲,快馬加鞭,直往城外而去。

……

對於身在永寧城的王鬥來說,短短時日掃滅所有反抗陰謀勢力,並沒有在他心內激起多大波瀾。這個結果早在意料之中,下一步是善後問題,如何更穩妥地掌管整個東路,為自己的實力積蓄打下基礎。

相關諸事有幕府各人謀劃實行,王鬥只需考慮“戰略性,前瞻性”的問題便可,在聽聞兵備道馬國璽到了永寧城後,王鬥微微一笑:“這個老狐狸,倒也精明。”

雙方的相見可用一團和氣來形容,相互吹捧一刻鐘後,二人分賓主坐下。

談起東路這場變亂,又看了王鬥提證的大量人證物證後,馬國璽痛心疾首:“此些人等飽受朝廷恩義,不思報效,卻做這等禍國殃民之舉,實是狼子野心。”

他罵了好一會,眯了眯眼,對王鬥說道:“此次變亂,相關人等,未知定國將軍有何處置打算?”

王鬥道:“末將擒獲細作曾復揚,萬梅兒諸人。又有張萬山一幹通虜資敵之輩,滋事體大。兵憲身為東路之父母,自需將相關嫌犯移交兵備府,三司會審,請旨裁決。”

路內的士人文官王鬥沒有處置權,抓捕的一些守備,操守等人,按大明律法,武官者三品以上有犯,需奏請得旨。四品以下有犯,有司定罪後也需請旨裁決。

王鬥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沒必要越廚代庖,顯得過於跋扈。相關人犯,便移交東路最高長官馬國璽吧。當然在此之前,也有一些話必須挑明。

對王鬥的態度,馬國璽頗為安慰,至少在明面上,王鬥這個參將還是尊重自己的。當然,越是如此,越讓馬國璽覺得王鬥這人不簡單。懂得適可而止,便是宦海多年的老官宦,也不見得有王鬥的心機謀略。

路內各城主官幾乎一掃而空,各處士人鄉紳多半有事,料想此事定會在鎮中,朝中鬧得沸沸揚揚。

但事情已經發生了,最重要就是善後。此次是危機,也是機遇。亂起旋滅,東路重又太平,更擒獲細作多人,想必閣中諸公,甚至是聖上,都會對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將喪事辦成喜事,對馬兵備而言是個挑戰。

“張萬山、陳恩寵、宋佳選諸人喪心病狂,通虜資敵,需得嚴懲。黃昌義雖有小疵,然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可以網開一面。余者士子商人,若罪行不重者,可責罰後令其改過,懲前毖後,警示世人……”

三司會審是不錯,但會審後如何定罪,還不是看王鬥等人事前提供什麽樣的證據?

王鬥定下調子便是東路豪強連根拔起,大士紳,大官員,大商賈盡覆,特別通敵發家的,全部除掉,一個不留。如此,路內沒有敢反抗自己的勢力。抄沒這些人的家產後,至少可奪得十幾萬畝的良田,過百萬的資財,大大緩解自己的財政壓力。

留下一些小商人,小文人還是可以爭取的。畢竟自己屯堡需要書吏人才,也需要相關商戶進行經營。蛀蟲似的官商清除後,也有利路內的商業環境。

其實王鬥來到大明後,之所以對商人一直重視不大,不但因為他們囤積居奇,哄擡物價等種種惡習。更因為此時商人多是流通型商人,非後世的生產型商人,難以創造價值。

後世商人怎麽說開設工廠,都需要招募大批工人,規模大的,甚至可以解決幾萬,幾十萬人的就業問題。而且他們生產貨物,創造價值。此時的商人,只是保持商品流通,有著收購與運輸功能罷了。

王鬥打算以後在東路鼓勵商人開廠設坊,促進就業,重新培養一批新型的商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