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東路兵備(第2/3頁)

看著郭士同離去的背影,馬國璽眯起了眼睛。

作為薛國觀的門生,“閹黨”余孽,馬國璽等薛系人向有“素仇東林”的名聲,馬國璽入官場多年,在崇禎年間,大部分是夾著尾巴做人。直到前些日時來運轉,薛國觀再度出山,得皇帝重用,視為溫體仁第二。

水漲船高,他們這些門生故吏也相繼被薛國觀提拔上來,馬國璽在提刑按察使司熬了多年,第一次被提到一路兵備重任上來。馬國璽欣喜若狂的同時,處事也更為沉穩。

對他而言,“安全”第一,畢竟自己年歲漸大,離致仕的時日不遠,安全熬過這幾年是最重要的,有沒有政績在其次——當然有政績更好,但凡事需以穩妥為上,不見兔子不撒鷹。

他的口頭禪便是:“此事,需從長計議。”

圍繞這個目標,馬國璽輕易難下決斷,素以不變應萬變之策應對一切。對同僚下屬,他總是如沐春風,和藹可親,也最大限度放權,在東路各官中,贏得了“親和”、“不攬權”等一系列美名。

大明“無為而治”老官僚的典型代表。

今日郭士同來訪,他的心思馬國璽如何不明白?那王鬥他潛心關注過,不是個普通的武人,郭士同想讓自己當這個挑事之人……

馬國璽冷哼一聲,閉目養神起來:“郭士同心思狹隘,功名之心熱切,那王鬥也不是個好相與之人。就讓他二人爭個你死我活吧,老夫穩坐釣魚台。”

……

大明宣府鎮身為九鎮之首,素有“京師鎖鑰”、“九邊沖要數宣府”之說,宣府教場更是天下聞名。

此時在教場上,金戈交鳴,人喊馬嘶,密密麻麻的甲胄之士正在操練,喊聲振天。

一個高大壯實,年近五十,身罩戰袍的將官穩穩站在那。他一張國字臉,滿是風霜之色,顧盼間極有威嚴氣度。他靜靜看著麾下將士操練。肅立良久仍是一動不動。

在他身旁,簇擁著大群頂盔披甲的將官及護衛,同樣一動不動,不發聲一言。

將官深沉立了良久,他身旁一個年在四十余,身材壯實得有若方形一樣的副將興奮地道:“軍門,經去年一戰,加上我正兵營奪得大量銀兩馬匹,兒郎們衣食充足,我正兵營的戰力,比以前高了數籌,當在九邊穩排第一。”

該將滿臉的刀傷疤痕,聲音如雷,正是楊國柱的中軍親將郭英賢。

那個肅立的老將,自然便是鎮朔將軍,宣府鎮總兵官楊國柱。

三月朝廷封賞時,武官以楊國柱為首,授榮祿大夫,左都督,蔭一子世錦衣千戶。這種榮耀,達到了現今大明武官的頂峰,再下去,就是封侯拜相了。

不但如此,與王鬥的聯合作戰,楊國柱分到了馬騾一萬多匹,白銀數十萬兩,勢力更壯。不但正兵營五千人全部改為馬軍,更有資本大規模地招兵買馬。

與王鬥的磕睡碰到枕頭感覺相同,朝廷決意大量操改鎮軍,不但宣大三鎮十幾萬人都要操練。更府汰通州,設練備。州汰判官,縣汰主簿,設練總,全國大規模練兵。

作為宣府鎮總兵,楊國柱名下可再操練精兵一萬人,分馬兵、定將領、增糧料,籌算停當後,就可向朝廷奏請下拔糧餉。到時候楊國柱麾下的戰兵們,可理直氣壯地達到一萬五千人。

興奮,這是以郭英賢為首楊國柱身邊親近之人的普遍感覺。經去年那場戰事,各將認為,只要正兵營敢戰,營內戰士的戰力,至少不會輸於清國軍中的步甲,馬甲諸兵。

待那一萬兵再操練出來……

郭英賢忍不住眉歡眼笑,歡聲如雷。

楊國柱搖頭:“去年一戰,本軍門感觸甚多,行伍作戰,靠的不是單打獨鬥。我正兵營將士,論起勇力,人人不輸於王將軍的舜鄉軍,然堂堂正正對決,彼百戰百勝,東奴各旗望風披靡,我等……”

說到這裏,楊國柱感慨地嘆了口氣,問郭英賢道:“王將軍前往東路上任了吧?”

“聽說昨天去了。”

郭英賢叫道:“那小子,還真忍得住,在保安州磨蹭了那麽久,老郭真是服了他了。”

楊國柱神情不變:“練兵之事,勢在必行,不過本軍門有意前往東路一趟,看看王將軍,是如何操練新軍的。”

郭英賢喜道:“好啊,有些時日沒見那小子了,倒有些想念,正好尋他喝個三百杯。”

隨後他又嘀咕一聲:“東路熱鬧了,聽聞朝廷很多大員,還有山西鎮的虎軍門,大同鎮的王樸等人,都在探聞王鬥練兵之事,有意前往取經,到時,嘖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