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下一個目標(第2/2頁)

依歷史上,盧象升戰死,高起潛存活,且關寧主力不失,所以楊嗣昌可以趁機將一切罪責推到盧象升頭上。不過今時不同往日,盧象升與高起潛二人皆下落不明,盧象升有罪,高起潛同樣有罪。

如果議定盧象升血戰有功,高起潛同樣有功,此舉楊嗣昌也可以討崇禎皇帝的歡心,國家有文臣血戰殉國,皇族的忠心奴才,同樣如此,比畏罪潛逃這個罪名更好交待,皆大歡喜。

而軍失主將,要懲戒宣大軍,關寧軍同樣需要懲戒,這牽涉的局面就大了。關寧那幫驕兵悍將,搞個不好,他們去投清兵,那楊嗣昌罪責就大了。而且要懲治宣大各將,新任宣大總督陳新甲也不會同意。

對楊嗣昌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善後,畢竟他雖是禮部尚書,還管著兵部的事,事情追究起來,他也不能置身事外。

對大明此時的軍將問題,崇禎皇帝也是深深了解,知道追究下去,恐有激起各鎮將官變故之憂。

他起身緩緩踱步,良久,他壓住心中怒火,說道:“也罷,朕便下道聖旨,赦免他們的過錯。巨鹿之戰,東奴勢大,兩地官兵也算非戰之罪。便如宣大軍中的遊擊將軍王鬥,屢計斬首兩千余級,他的忠義武勇,朕深為之贊賞。只是如王將軍這樣的精兵強將太少,對上東奴大部,終是寡不敵眾。還需多練精兵。”

楊嗣昌心念電轉,快速明白過來,王鬥的勇冠三軍稱號,是崇禎皇帝親封的。質疑懲罰王鬥,就是質疑皇帝當初的決斷。所以不管宣大軍如何,王鬥崇禎皇帝肯定是要保住的。

楊嗣昌道:“皇上所言甚是,王將軍通州大捷,定州大捷,所戰無有不勝。便是巨鹿之戰,微臣聞王將軍多有斬獲。只可嘆我大明如王將軍這樣的勇將精兵太少,確實要多練精兵。”

他道:“現我大明兵多而不精,自奴入寇來廷臣多請練邊兵。臣也以為練兵之議可行,可抽練各鎮精兵,便如宣府、大同、山西三鎮,共有兵十七萬八千八百余人,可令三總兵各練萬人,總督練三萬。以二萬駐懷來,一萬駐陽和,如此東西策應,可保宣大不失。其余授鎮監,巡撫以下分練,僅宣大三鎮,便數萬精兵可得。”

對楊嗣昌的反應快速,崇禎皇帝深感滿意,他道:“不但宣大三鎮要練兵馬,遼東、薊鎮、延綏、寧夏、固原等地一樣要練精兵。練兵之事,朕便交於楊卿主理,待奴退後,立時著手進行。”

楊嗣昌忙跪下謝恩,對皇帝的信任厚愛,他深深感激。不過要練兵,便要增加稅額,增大天下百姓的負擔,楊嗣昌識趣的沒在此時提起這個問題。

崇禎皇帝又問起洪承疇與孫傳庭的入衛兵馬。

楊國柱回道:“洪承疇,孫傳庭接旨後,己星夜率五萬勤王大軍前來,不過路途遙遠,恐要再過二十余日才會到達京師。”

崇禎皇帝哼了一聲,當日洪承疇與孫傳庭在潼關大敗李自成後,他就急切盼望二人能陣斬李自成等人,最好將他們擒獲獻俘。最後二人奏疏傳來,官兵大捷,流寇全軍覆沒,不過沒有找到李自成等人的屍體。

在洪承疇二人勤王的路上,崇禎皇帝又得到李自成等人騷擾靈寶縣的消息,當時崇禎皇帝大怒,差點下旨將洪承疇與孫傳庭逮捕進京治罪。最後憂慮如此作為,可能會將這只勤王大軍瓦解,所以才按納下心中的怒火。洪承疇才能出眾,崇禎皇帝有大用,不過對孫傳庭,崇禎皇帝不會輕易饒恕。

對皇帝的心思,楊嗣昌當然心知肚明,而且他與孫傳庭之間也有深深的矛盾。

楊嗣昌初任兵部尚書時,為了推行他的“四正六隅”全面圍剿方略,增兵十二萬,加派軍餉銀近三百萬兩。孫傳庭對此持有異議,認為連年征戰,民力疲竭,此舉未必能收到預期效果。當時大明匯集各處巡撫上報的招兵募馬數額時,唯獨孫傳庭奏疏未送到,楊嗣昌乘機發難,孫傳庭上疏申辯,你來我往,兩方早結下深深的怨隙。

此時楊嗣昌敏銳地察覺到皇帝對孫傳庭的不滿,他心下暗喜,或許繼盧象升後,孫傳庭又是他對付的下一個目標。

……

楊嗣昌恭敬地告退出來,走到閣門之外,他若有所思:“王鬥。”

在乾清宮之內,崇禎皇帝又恢復了緊鎖的眉頭:“洪承疇,孫傳庭領軍入衛,京師無憂。只是東虜橫行各地,蹂躪州縣,我大明上下,就如此坐視虜騎肆虐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