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突圍(第2/3頁)

宣府參將張巖的部下,這天全部加入了楊國柱的正兵營。一天之內,遠處的清軍營地一直沒有動靜,看來如王鬥所說,他們傷亡慘重,已是無力進攻,突圍正是良機。

“兩位軍門,從巨鹿到隆平八十裏,只需過了陸唬河,除了官道,四面多河流田渠,奴賊追擊圍困不易,我軍便安全了。從隆平往西到唐山,然後我們順邸水上前到臨城,再往北而行,便進入贊皇縣山地,莽莽群山中,我軍可從容休整。”

“最可慮的,便是從巨鹿西向陸唬河這六十裏地,我軍需嚴守軍心,不可恐慌,更不可潰散,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在楊國柱的中軍大帳內,在商議突圍之事時,王鬥如此建議。

楊國柱與虎大威都是老將,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眾人詳加商議,最後決定以王鬥的舜鄉軍與許月娥殺奴軍墊後。虎大威為前軍,楊國柱為中軍,數百輛戰車隨在中軍處,還有眾多的車馬,同樣載運糧草與傷員。各軍前後呼應,若是野外遇敵,立時全軍匯合結為車營。就算走得慢些,也要每一步走得踏實。

最後楊國柱道:“今晚三更造飯,明早天一亮,我們就出發。”

……

宣大軍數千人戰死,除了一些重要軍官外,這幾千人遺體不可能運回家鄉,也找不到木柴火化,只得收拾他們的衣冠遺物,運回家去造個衣冠冢。第二道土墻內挖了幾個巨大的大坑,幾千戰死的宣大軍,全部放入大坑內安葬。

天氣陰寒,在高高壘起的墳墓前面,全軍肅立,舜鄉軍火銃兵鳴響了自己火銃。

火銃聲響中,低沉的軍歌響起,在河水上空回蕩。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土爭先。”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大明各地軍隊,普遍以屈原的“國殤”為軍歌,舜鄉軍中,同樣人人會唱這首歌。歌聲中,所有人泣不成聲。鐘顯才號啕大哭,李光衡想起韓仲戰死,也是淚如雨下。

看著數千人齊聲痛哭,許月娥的殺奴軍都是動容,在旁長籲短嘆,許月娥也是默默無語。

王鬥已經不會再流淚,他在心裏默默道:“兄弟們,走好!”

……

十四日。

天微亮,所有營帳已是收好,裝放於大車騾馬之上,所有不能走動的傷員,也全部安放於車輛之內。盧象升,韓仲,楊通等人的遺體,同樣用專門大車載運。盧象升的車馬周邊,更由督標營余下的軍士們護衛。

全軍數千人個個頂盔披甲,穿戴整齊,只等一聲令下,就突圍出發。

在全軍面前,楊國柱,虎大威,王鬥站在前面,楊國柱向眾軍鼓動,這個老將聲色俱厲:“督臣死了,我們也沒必要留在這裏。我們的身旁,便是奴賊數萬大軍,大家要想活著回鄉,就要保持行軍肅整,不可恐慌。只要過了陸水,我等就可活命,行軍途中,眾軍不得喧嘩,不得擅自脫離,若有違者,立時斬首!”

眾人咆哮如雷:“謹遵軍門之令。”

“突圍,突圍,突圍!”

“回鄉,回鄉,回鄉……”

數千人舉起自己兵器,齊聲怒吼。

望著呼喊的數千人,王鬥與楊國柱、虎大威滿意地互視一眼,軍心可用。

“督臣,我們走。”

王鬥來到盧象升的車馬面前,深深地看了盧象升的屍體一眼,又看向楊國柱,二人點了點頭。

楊國柱喝道:“出發。”

虎大威的前軍先行一步,從蒿水橋而過,往對岸而去。接著是楊國柱領的中軍,密密麻麻的車輛火炮,同樣從蒿水橋而過。最後是王鬥的舜鄉軍押後。前軍,中軍,後軍,整齊行進,用不了多少時候,整個蒿水橋右岸營地便為之一空,便如這幾日激烈的戰事,只是一個深深的夢縈。

在蒿水橋左岸,沿著河的上下遊,紮有一些清軍營帳,似乎出於圍三闕一的考量,這邊營帳不多,而且在橋的正中位置,還留有一個兩裏寬的空地,全軍悄無聲息從空地而過。

似乎沒料到明軍突圍,而且這天微亮的就出發。直到虎大威的前軍過去,兩旁的清軍營地才回醒過來,立時他們的號角聲響起,一些哨騎從營地內逼了出來。

宣大軍一片騷動,楊國柱立時傳令:“敢有任何慌亂逃散者,斬!”

又令自己中軍親將郭英賢,率領一部分家丁迎上去,虎大威同樣如此。那些清軍哨騎不多,只敢遠遠的圍在外面。而兩側營地越來越多的清兵被驚動,紛紛出營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