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王樸離去、南下真定(第2/2頁)

正在這時,卻見一個護衛急入帳內,向盧象升稟報。

盧象升滿面笑容地站起來:“又有聖旨來到,眾將,這就隨本督出迎!”

……

在中軍大帳外,又有一個太監向盧象升等人宣讀聖旨,除了嘉勉之外,便是催促盧象升立時率兵前往真定。

這個早在盧象升的意料之中,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聖旨的後面,還提到山西軍情緊急,要盧象升分出一部分兵馬,讓大同鎮總兵官王樸率領他的本部麾下,立時回援山西,以解太原危急。

盧象升呆了一呆,還是立時接旨領命。王樸也接了聖旨,還有一道兵部的檄文,接到聖旨的時候,他的表情很奇怪,隨後沉痛地過來,向盧象升叩拜告別,他哽咽地道:“督臣,末將走了,可惜不能再鞍前馬後,追隨督臣殺敵了。”

盧象升眼中隱隱現出淚花,親自攙扶王樸起來,溫言對他說道:“將軍不必如此,你回援山西,也是一樣為國效力,倒不一定要跟隨本督麾下。”

他交待王樸:“無論將軍到了哪裏,都需記得忠義報國的道理。”

王樸哽咽道:“督臣教誨,末將記下了。”

他與楊國柱與虎大威拱手而別,二人也滿是嘆息,無論他們以前如何看不起王樸這種花錢買來官位職務的紈絝子弟,但這些時日的並肩作戰,多少有些戰友情誼,臨別之時,二人都是依依不舍。

離別時,王樸也拍了拍王鬥的肩膀,嘆道:“可惜不能再與將軍並肩作戰,此戰後,若將軍到了大同,兄弟必將倒屣相迎。”

王鬥鄭重地與他施禮而別,不論王樸在歷史上如何不堪,至少目前這場戰事,他表現得有板有眼,值得自己尊敬。同時他心下浮起陰影,各人只道山西危急,兵部調王樸回援合情合理,只有王鬥知道此事可能是楊嗣昌在背後搞鬼。

楊嗣昌這個人,頗有政治與軍事才幹,只是目光短淺,心胸狹隘,報復心極強。他與盧象升只不過政見不同,就如此處心積慮,因私人意氣而不顧大局?可嘆可惜啊。

當日王樸便領軍拔營而走,留下一大片空蕩蕩的營寨,宣大軍士眼見軍中兄弟又少了幾千人,原本高漲的士氣不免低落一部分。盧象升又招集全軍將士激勵,才讓落下去的士氣回升一些。

王樸走後,盧象升所率領的只有宣府鎮總兵楊國柱,山西鎮總兵官虎大威,還有王鬥,宣府參將張巖等人,兵馬約在一萬。第二日一早,在孫承宗率領的全城鄉紳百姓歡送下,盧象升領軍離開了高陽。

離開路上,王鬥頻頻回望高陽縣城,此次離開高陽前往真定,前途莫測。讓王鬥安慰的是,在昨晚自己鄭重要求下,孫承宗總算願意離開高陽城前往保定,解除了王鬥內心一個隱憂。

歷史上清軍圍攻高陽城前,孫承宗的好友蔡鼎,還有茅元儀等人,都勸說孫承宗到保定避難,或者幹脆到南方去,孫承宗都婉言拒絕了。最後他以八十高齡,率全家子侄及高陽百姓奮起抵抗,最後六個兒子、二個侄子,十二個孫子侄孫全部殉國。或許是此次清兵圍困的感慨吧,孫承宗不忍拒絕王鬥的好意,最終答應了王鬥的請求,保存此有用之身。

王鬥總算放心地離開了高陽,雖然自己力量有限,但大明的忠義之士,自己能救一個是一個吧。

一個樸素的願望。

……

從高陽城到真定府城近三百裏,盧象升,王鬥等人一直往南而行。

此時清兵已經深入真定府的衡水、棗強、贊皇、臨城、高邑等地。雖一路上遇到不少清兵大股小股敵人,不過畏於這只軍隊的威名,各清騎只是遠遠旁觀,並不敢靠得很近。所以一路行來,雖不時有一些小股的接觸戰,總體行軍順利。

念於軍中有大批的糧草輜重,盧象升等人都有過痛苦挨餓的經歷,知道兵荒馬亂的,籌備糧草極為不易,有銀都沒地方買,軍中攜帶的糧草,就是這只大軍的生命線。

所以兵部塘報雖催得很急,盧象升還是聽從了楊國柱等人的意見,穩重行軍為妙,大體全軍一天行軍六十裏到七十裏。

幾天後,也就是在崇禎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這天,盧象升,王鬥一行人,全軍到達真定府城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