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獻捷太廟、賀表如雲(第2/2頁)

定州大捷後,盧象升領軍在高陽城下休整了多日,由於定州繳獲眾多,雖留下大部救濟定州災民,全軍糧草還是足供一月之食。高陽居民士紳也是每日犒勞不斷,加上數日就有一道禦旨嘉勉前來,宣大全軍上下,個個都是心情暢快,借機在高陽城下好好放松放松。

王鬥同樣如此,不過他也沒閑著,定州之戰後,他部下傷亡近百人,損失這些士卒,讓王鬥心痛不已。死難的戰士,化好骨灰,收好衣冠,受傷的將士,則好好放入高陽城內休養。

對這個事情,盧象升與孫承宗頗為重視,孫承宗更親自將各部受傷的將士接入自己府中,安排下人好生護養。經過這十余日的精心護養後,各鎮受傷的將士,基本傷勢痊愈,活蹦亂跳的又可以作戰了。

對孫承宗,王鬥也是滿懷敬佩,老人家鐵面劍眉,須髯戟張,聲如鼓鐘,年近八十,仍是精神矍鑠。他久鎮遼東,每每與他會談,都讓王鬥受益非淺。

聽了謝一科的話後,王鬥頗為心動,那無影山在高陽城的西面數裏,離王鬥部紮營之地不遠,向有“天上有關臨勝境,日中無影落瑤壇”的美譽,山上有蒼山,洗馬池等溫泉,遠近聞名。

反正現在閑也是閑著,這等酷寒天氣去泡個溫泉澡,也是一樂。

聽聞王鬥答應,謝一科歡呼雀躍,他騎在馬匹上,對王鬥道:“姐夫,我們舜鄉軍出戰以來,立下了這麽多功勞,您說戰後皇上會給我們什麽嘉獎?”

王鬥沉吟,現在自己是署衛指揮使,就算自己年輕,資歷淺,不過世職上連跳個三、四級,實授萬全都司都指揮同知,再充任宣府鎮某一路的參將應該沒問題。各部下也是跟著水漲船高。

又或許副總兵,總兵,王鬥搖了搖頭……

一行人馬匹快速,很快便到舜鄉軍的營地前,便是當地一個人稱趙家莊的地方,相傳明時趙姓人家自山西遷來建村,故留此名。(清後因佐收賦稅,易名趙家佐。)

該莊南面就有一條河流,飲水方便。

來到自己的大營前,卻見盧象升親將陳安早在轅門前等待,他與身旁幾個護衛,個個皮襖皮褲皮帽,包裹得象個粽子似的。大冷的天氣中,各人口中與身下的馬匹,都是呼著濃濃的白氣,那些馬匹還不時騷動幾下,將鐵蹄在堅硬的表土上磨動著。

見到王鬥,陳安滿面笑容,在馬上行禮道:“王將軍回來得巧,末將奉督臣之令,正要到營中去尋將軍呢!”

王鬥也是在馬上回禮,道:“不知督臣前招末將,有何要事?”

陳安笑道:“與往日一樣,盧督臣招集各鎮將士,專請王將軍授課講業呢。”

王鬥微微一笑,他幾次三番斬首大捷,自然引起各將的普遍關注,誰不想自己麾下如王鬥部一樣驍勇善戰,不斷立功?各人先是私下拜訪,特別是宣府鎮總兵楊國柱近水樓台先得月,連日宴請王鬥,詢問心得。接著大同鎮總兵官王樸趕到,同樣親熱邀請王鬥,旁敲側擊,就是想套出王鬥得勝的秘籍。

最後在各將強烈要求下,盧象升專門招集各將,邀請王鬥前來好好講課。

依各人的猜測,有人認為是王鬥火器之利,有人認為是王鬥軍紀森嚴,訓練有素,莫衷一是。其實王鬥也沒什麽好隱瞞的,他的戰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其實王鬥也認為自己火器犀利是一部分,不過這不是最主要的。王鬥軍中使用的武器,不過是大明幾十年前的老貨色,明軍中比自己武器先進的大把,便是盧象升的督標營,已經使用自生火銃與魯密銃,自己軍中就沒有。

關鍵是火器質量可靠。這其中原因復雜,涉及關系眾多,不過以各鎮總兵之尊,也沒什麽解決不了的。他們身為總兵,要打制幾百上千門精良火銃,其實不是問題。歷史上徐光啟耗費了大量的銀錢,傳門請西洋匠師打制出大批精良的火銃火炮,卻沒有發揮什麽作用。

各方掣肘,戰略失誤是其一,各軍中紀律敗壞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各鎮總兵的正兵營中,至少基本的糧餉可以保證,遺憾的是他們軍中兵痞,兵油子太多,這些人的存在,便難以做到舜鄉軍的軍紀森嚴,如臂使指。

別的不說,便如戰鬥中象舜鄉軍那樣堅持進入射程再開銃,各人就沒辦法做到。如此一來,再精良的火器,也發揮不出威力。要如舜鄉軍一樣,各總兵首先要裁倒大部分部下,這又是各人辦不到的。

最後,王鬥也不看好他們光拿餉,沒有歸宿感的軍隊。有十分餉,就有七分忠誠,有五分餉,就有三分忠誠,沒有糧餉,一遇開戰就逃跑,老油了。軍閥思想加上驕兵悍將,願意打硬仗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