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水力鉆床(第2/2頁)

李茂森略略估計了一下,道:“回大人,往日用人力鉆取銃管,需要近月時日,而用這種水力鉆床,六日之內,便可鉆取銃管一根!”

大明的火銃通常為八棱型,銃體一頭粗一頭細,粗的做銃腹,細的做銃口,火銃初制時還是粗胚,鏜內粗糙不平,這樣的火銃,自然不能作戰,便需用鉆頭將銃鏜鉆大鉆光。鉆鏜技藝較精,人力也有限,在大明,好的鉆頭與挫刀都是采用上好的墮子鋼,墮子鋼已經算是當時上等的硬鋼,但其實鋼性與後世還是相差甚遠,用墮子鋼鉆銃膛,還是很難鉆,一個月才能鉆光也可以理解。

而且銃膛鉆好不就完了,還需用四棱的鋼條將鏜內刮光刮凈,又制作螺絲後門等,所以當時打制一門鳥銃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與設備,產量還不會很高,大部分時間便是消耗在這銃管的鉆鏜上。

其實當時大明工匠中已經普遍使用一種人力鉆床,便是用木料做框架,用圓形石盤做慣性輪,系上皮條後用人力拉動,使石盤帶動鉆頭旋轉鉆膛,這種鉆床比光使用人力進步不少,但還是很累,改進成水力後,便如虎添翼了。

王鬥眼前的水力鉆床,便是這種人力鉆床的改進版,鉆膛速度飛快地提高到六天一根,這效率的提高可說是非常顯著了。

聽了李茂森的話,王鬥也是吃了一驚:“六天一根?”

他在這水力鉆床的周邊走了幾個來回,就這簡單的機械,可以六天鉆取銃管一根?

王鬥身後的林道符等人都是議論不已,紀小娘子也是好奇地對這水力鉆床左看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