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嬰孩(第2/3頁)

他們這批人直過輝耀堡,經過美峪守禦千戶所城,桃花堡幾地時,當地守軍見他們浩浩蕩蕩幾百人,一色的青壯,樣貌猙獰兇惡,還個個手持兵器,連下堡盤問的勇氣都沒有,眼睜睜看著這批人大搖大擺地從自己堡下而過。

一路上,高尋很注意察看路途的地勢地形,他認為,如果要保有保安州與蔚州的通路安全,控制美峪守禦千戶所與桃花堡很重要,李光衡也是贊同高尋的看法。

桃花堡已是蔚州地界,蔚州這個地方,在管轄上頗為奇特,乃是民屬大同府,軍屬宣府鎮管轄,與蔚州相同的,還有廣昌。

在地形上,整個蔚州便如一個盆地,南部為山區,中部為河流平川,北部為山地丘陵。由於深處宣府鎮內地,相對安全,人稱地氯豐暖,居民繁庶,商賈輻輳。

不過到了現在,蔚州居民的繁庶己成為過去,從桃花堡過去,已經進入蔚州的平川區,路上卻難得見到行人蹤跡,偶爾經過一些村堡民落,盡是衣不蔽體的婦人,面有菜色的兒童。更觸目驚心的是,道路兩旁多死屍餓殍,卻沒人清理。遍地盤踞山頭的土匪,富戶鄉紳結寨自保。

臨到吉家堡時,各人還看到三五成群的流民,扶老攜幼,挑著簡單的家當,滿懷希望地往保安州方向而去。高史銀命幾個親衛招幾個流民過來問話,這些流民見高史銀幾百人,一色的彪悍之徒,騾馬兵器俱備,以為遇到了攔路打劫的土匪,個個嚇得魂不附體。

好在這幫操外地口音的大爺雖是外表兇惡,然神情和藹,言道如願如實相告,還會給這幾個問話之人每人幾升米,幾升米啊,問個話,哪還不說的?

當下一個老者道:“小的等自柏樹堡來,聽聞保安州的王大人仁義,希望能到那討個活路。”

他哭道:“實在活不下去了,去歲起,便一年無雨,今年開春,又是無雨,遍地草木枯焦。去歲山民爭采蓬草而食,蓬盡又剝樹皮而食。樹皮殆盡又掘山中石塊而食,那石味腥而膩,少食輒飽,然數日則腹墜而死。官府富戶不肯放糧,民有不甘食石者相聚為盜,老漢等雖未讀過聖賢書,也不肯從賊做那羞恥之事,只希望到保安州,能有一條活路給老漢等。”

高史銀等人嘆息不已,旱災啊,從崇禎初年起,延綿山西境內的旱災就沒有盡頭,旱災後又是蝗災,還可能伴有鼠疫等各樣瘟疫,這災禍何時是個頭?

那軍紀官道:“老丈放心,保安州操守王大人仁義寬厚,你們到保安州後,便可以過上太平安樂的日子。”

他給了老漢等人每人幾升米,這些人千恩萬謝,歡天喜地的去了。

看著那幫流民遠去,眾人皆是感慨,保安州雖還窮,卻也太平,軍民大部可以吃飽,境內想找個土匪也難。比起蔚州來,保安州算是天堂了。這讓各人油然而起一股優越感與使命感。

高史銀臉上的橫肉跳動幾下,突然說道:“這蔚州原稱富足,然眼下百姓卻如此貧苦,這都是當地官將治理不當原因,只有蔚州歸於大人治下,當地百姓才能安享太平。”

楊通道:“高大人所言極是,下官也是這樣想的。”

隨之旁人紛紛附合,每個人眼中都是閃著精光。現在王鬥部下,已經悄悄蔓延開一種思想,認為操守大人麾下兵強馬壯,不應該局限於一州一堡之地,應該將他的仁愛散播到更多的地方去,讓更多百姓過上太平安樂的生活。當然了,越多百姓過上太平的日子,代表著操守大人治下地盤越多,他們這些老部下,自然也隨之水漲船高,有機會身居高位,甚至掌控一州一堡之地。

旁邊的李光衡與高尋也是連連點頭,他們雖歸王鬥麾下不久,但也不自覺將自己當成王鬥部下一份子,王鬥不打下更多更大的地盤,他們這些後進的人,難有出頭的機會。

正在議論間,兩個夜不收從東面控馬而來,王鬥軍中的夜不收,個個彪悍無比,他們裝備精良,每人雙馬,還皆是喂息膘壯的戰馬,這兩個夜不收路過己總丙隊軍士的身旁時,他們淩厲的目光掃射過來,幾個膽小的軍士不知覺躲開了目光。

這兩個夜不收下馬後,與高史銀說了幾句什麽,高史銀點了點頭,取出一副地圖看了看,道:“傳令將士,加快行軍,我們到吉家堡外歇息,與後面來的丙總兄弟匯合。”

不多久,舜鄉堡己總軍士來到離吉家堡不遠處一片樹林中停了下來,這附近有一條快要幹涸的河流,勉強補充軍士與騾馬的飲水。到了這裏,才可以看到一些人煙,周邊田地雖多,不過大多幹涸荒蕪,一陣風過來,就是一片黃色的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