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鬧餉(第2/3頁)

產出抵不過投入,造成的結果,就是保安州附近有大片的荒地閑置,卻是無人願意前去開墾。

兩河邊上,文人武將不願意拿出錢糧修葺水利,王鬥同樣也沒有興趣拿出錢糧來疏浚這些河渠,為這些收不上稅糧的田地作無用功。他道:“別無他法,只有開墾荒地一條路,投入雖大,只要熬過最初這一關,將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王鬥估計,離河渠遠的地方開墾荒地,只有挖掘磚石深井,各種成本算上,需要二十多兩銀子,每井可以灌田二十余畝,雖然王鬥可以想出種種辦法來節省財力,不過最終的投入還是非常大。

這時候,他分外想念後世那些紅薯,土豆等高產耐旱作物,可惜的是,這種高產作物要移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沒有適應當地地理氣候的相應良種,就算找到這些作物,勉強種植上去,產量也達不到滿意的效果。

大明崇禎年間,楊鶴、洪承疇、張彝憲等人治理陜西時,為了幹出成績,張彝憲曾在陜西當地強制推廣紅薯與白薯,結果卻是鬧出了民變。事實上,紅薯等高產作物一直到清時的乾隆年間,才在中國北方廣泛推廣。

王鬥估算今後幾十年內,那些的高產耐旱作物,自己都不用想了,不過從靖邊堡與舜鄉堡的經驗得知,只要有一個良好的制度與規劃,讓軍民們安心屯種,解決軍民們的吃飯問題還不是難事。特別是保安州這個地方資源這麽豐富,好好經營,完全可以讓保安州成為宣府鎮的富饒之地。

王鬥後世曾為歷史教師,對明末歷史,山西,河北等地的地理研究極深,依王鬥對保安州地理的了解,這保安州,也就是後世的涿鹿縣,境內有可供開墾的耕地面積達五十多萬畝,其中大部分還是水澆地。從隆慶年開始,保安州還種起了水稻,人稱“千裏桑幹,唯富涿鹿”。就算其中有幾萬畝田地被豪強所侵占,余下的田地開墾起來,完全可以解決軍民們的耕種需求。

不但如此,保安州境內還有大批的林地草場,高達近兩百萬畝,為王鬥蓄養牛羊馬匹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後世涿鹿縣的畜牧業也非常發達。保安州境內還有豐富的煤、鐵資源,可以為王鬥發展軍事手工業提供大批的生產原料。

後世涿鹿縣人口有三十三萬之多,清末時,也有人口達十萬左右。這麽多耕地資源,養活三十三萬不敢說,養活十萬人口還是可以辦到的。

看著眼前廣闊土地,王鬥心頭豪情湧起,用兩年的時間,養活境內的所有軍民,並練出一只五千人的軍隊,這就是王鬥任操守官的遠景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一切的阻礙,自己都會以雷霆之勢,將其掃滅之!

……

崇禎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天氣更是寒冷,刺骨的寒風不時從厚厚的布簾內吹進來,給屋內帶來一些寒意。

“聽說,操守大人從州城外回來了,大冷的天氣,也不知道他在城外幹什麽。”

此時是在把總池登善的府上,屋內燒著熊熊的炭火,加上醇香的烈酒,屋內幾人都不由有些醉意。

圍在桌旁的,除了池登善外,還有把總黃顯恩,鎮撫官鄭禹幾人,此時說話的是身材極為肥胖的把總黃顯恩。

聽了黃顯恩的話,池登善沉吟:“聽聞操守大人協同管屯官張貴,到處視察田畝,他不會是要對我們那些田地征收稅糧吧?”

鎮撫官鄭禹道:“這個只管放心,那王鬥沒這個膽量,他也不會那麽魯莽,他真要這樣做,便是與整個州城文人武將為敵,他還想在這城內待下去嗎?”

他陰沉的臉上露出一絲冷笑:“王鬥還年輕,治理經驗不足,州城這個地方,他吃不開。”

池登善緩緩點頭:“鄭大哥所言極是。”

自王鬥上任來,除了任命舜鄉堡的相關人員外,余者州城與各堡的將官盡數未動,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王鬥一把火也沒有燒。眾人松了口氣的同時,不免對王鬥有所輕視。在州城一幹官員看來,王鬥這些天在城外到處遊蕩,不象是個敢管事的人,更讓他們放心。

鄭禹等人已經得出結論,王鬥打仗是厲害,不過也只是個單純的武夫,州城人與物關系復雜,王鬥那麽年輕,又是小兵出身,恐怕到了這個花花世界,早已迷花了眼,享受都來不及,哪還有心思管別的什麽事情?

王鬥這樣也好,他們又可以如往常一樣在州城內享受胡為。

鎮撫官鄭禹想了良久,道:“從這些時日來看,那王鬥恐為色厲內茬之輩,不論我等再試探一番。如事後他手足無措,我等便真正高枕無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