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 火藥沒了(第2/2頁)

聽了王鬥的話後,李茂森沉吟了半晌,道:“大人,只要鐵料跟得上,再停了刀矛等器械的打制,每個月打制兩百門火銃,鐵甲四十副也無不可。”

現在的新式鳥銃比起以前鳥銃的打制容易多了,一個工匠差不多半個月就可以打制銃管一根。在四月份時,由於寇家溝鐵廠又出產鐵料近萬斤,李茂森又帶著眾工匠們打制出了火銃一百門,鐵甲三十多副。

現在快五月了,從五月到七月,兩個月時間,如果專心打制火銃盔甲的話,對於李茂森來說,眼下舜鄉堡工匠一百八十多人,還有一百多的普通工人,王鬥要求的任務還是可以完成的。他只是擔心原料問題。

以五斤熟鐵練成一斤精鐵計,一門火銃需要七斤精鐵,一百門火銃需要熟鐵四千斤,兩百門就是八千斤。還有鐵甲,一副鐵甲需要精鐵三十多斤,王鬥要求每月打制鐵甲四十副,一個月就需要熟鐵六千多斤。

這樣算起來,一個月打制火銃兩百門,鐵甲四十副,每月就需要熟鐵一萬四千多斤,七噸多鐵。放在後世不算什麽,但在大明,這是個極為龐大的數字。怕是整個保安州衛,每年從上頭撥下來的鐵料也沒有這麽多。

寇家溝鐵廠現在有這個出產能力嗎?

王鬥沉吟起來,確實,每月出產萬斤的鐵料,舜鄉堡上下已經對寇家溝鐵廠的生產能力贊嘆不已了。如果要擴大生產,達到每月兩萬斤,只有繼續增加人力了,相信在人海戰術下,寇家溝鐵廠一天出產七百斤的熟鐵料還是有辦法的。

只是這個人力,從何而來?舜鄉堡現在的人力可是使用到極限了。

那寇家溝鐵廠,原先都是從輝耀堡與就近幾個屯堡中選用人手,除了一些煉鐵的技術工匠外,約有男丁二百多人在勞作,余者一些粗壯的婦人則是在押運,每天用獨輪車運煤進去或是將鐵料運出。

不久前王鬥遣了一百多個新軍戶男丁前往寇家溝鐵廠,使當地的礦工男丁們達到三百多人。

這些礦工們都是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在采礦,與如說榔頭與斧子,沒有後世的機械,這樣開采量頗少。此時大明已經知道用火藥炸開礦山來開礦,只是王鬥哪來的這麽多火藥?只是讓礦工們每天用榔頭與斧子一下一下用力的鑿石頭。

按兩噸鐵礦石煉出一噸生鐵計算,又要將生鐵煉成易於煆造的熟鐵,寇家溝鐵廠一天要出產七百斤的熟鐵料,至少每天需要好幾千斤的鐵礦石。礦工的工作非常勞累,不可能每天勞作,他們分班勞動,每天用榔頭挖鑿,開采量那麽大,確實人力緊張。

況且產鐵要多,需要的煤炭多,運煤的人力同樣要增多,又是需要人手。

舜鄉堡內是沒有人力了。

見王鬥在沉吟,李茂森道:“大人,其實制作盔甲,也不一定要使用鐵料,制造棉甲皮甲皆可,也一樣可防銃箭。”

棉甲確實可以有效地防護火器,八旗兵制作棉甲時,就是將棉花浸濕,然後反復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張這樣的棉片綴成厚實的棉布後,在兩層棉布之間安上鐵片,內外用銅釘固定,棉甲就制成了。

這樣的甲胄,對火器的防禦效果非常好,冬季還可以防寒。

比起鐵料,棉花在大明北地也較為普遍,價格比鐵價低。不過王鬥考慮到現在到處戰亂,棉花布匹等原料供應不穩定,自己受他人所制,而寇家溝鐵廠就在舜鄉堡的旁邊,自己原料控制容易,不需要時時為原料的來源發愁,皮甲也是如此。

再說了,清兵多使用弓箭,比起棉甲,鐵甲對弓箭的防護力更好。

就用火銃鐵甲,王鬥下定了決心,他對李茂森道:“李匠頭,鐵料你不用發愁,我會想辦法的,你只管帶著工匠們將火銃盔甲打制出來便是。”

見王鬥都這樣說了,李茂森便恭敬領命。

對王鬥說的剛才他想制造一些手榴彈與地雷等,李茂森想了想,抱拳施禮道:“大人,請恕小的直言,那地雷諸物華而不實,殺敵效果微小,且會浪費原本不多的鐵器火藥,小的建議將所有的鐵料都用到火銃盔甲的打制上去。”

最後他又向王鬥透露了一個消息,匠作坊內的火藥庫存不多了,請大人想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