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章 剿匪生財(第2/3頁)

這一百二十兵,靖邊堡大部分青壯都在這了,對這些脫產的軍人,以後王鬥將用繳獲所得來養他們。平日這些軍士可以吃飽,但沒有糧餉,只有在打仗後,才有繳獲賞賜發下,經過幾次剿匪的勝利,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收獲,這讓各人求戰的欲望都很高。

以戰養戰,大大減少了王鬥養兵的壓力。同時王鬥在醞釀一筆大的行動,他需要一筆大的錢財,最少也要如去年剿滅四傾梁匪寨一樣的收獲。

……

七月底時,由於王鬥的幾次剿匪所得,這讓他有底氣將堡外投靠的軍戶流民全部收為靖邊堡軍戶,讓這些新軍戶歡天喜地。

依鐘榮的文冊登記,這些軍戶流民有戶六十多,口近三百,其中有男子一百三十多口,青壯五十多。加上這些新軍戶,眼下靖邊堡有戶一百七十,口七百,壯年男子接近兩百,算是一個非常大的屯堡了。

王鬥將這些新人全部收為靖邊堡軍戶,不過仍讓他們在堡外居住。堡內居住人口已經飽和,而且堡內還要留一些地方出來做公共建築,比如建一些廟,戲台,牌坊,軍功廟祠之類的。如果這些人全部進入堡內居住,肯定是非常的擁擠。

王鬥讓堡內的工匠們沿著靖邊堡外規劃了幾片土地出來,沿著堡的外面建了幾個營房,等以後錢糧多了,人口多了,再考慮建個新堡墻吧。

王鬥讓幾隊青壯戰兵每天訓練,輜兵也是一樣。余者軍戶仍是繼續開墾土地,喂豬種菜,全堡的軍戶沒有一個人可以偷懶。

來自後世的王鬥當然知道根據地的重要,眼下剿匪所得是可以養一些兵馬,不過當有一天外需疲憊時,養兵養人的錢糧就需要自己地盤人口帶動了。所以自己土地的經營不能松懈。

……

在崇禎八年七月下的時候,隨著靖邊堡人口的增長與名氣的悄悄傳揚,有一些商人找到了王鬥,希望能讓他們在堡內開設店鋪。

不說堡內現在土地緊張,就算這些商人在堡內買地蓋房可以讓王鬥賺一些錢,王鬥也不稀罕。

對於明末的商人,王鬥一向是滿懷戒心的!九邊各鎮許多商戶都是後金軍的細作,就算不是細作,也經常向他們通風報信,提供情報,萬歷末年的鐵嶺,開源,撫順,遼陽等地陷落,就是壞在內賊的開門應和上。

王鬥可不希望這樣的命運有一天出現在自己靖邊堡內。

不過有些商人物質又是自己需要的,王鬥經過仔細的考慮後,決定實行審驗制,建立商人市籍制度。

這些商人只許在堡外永寧門沿著大道兩側買地設店,而且需要拿著自己的戶貼向靖邊堡申請市籍開業保證書,登記批準後,方才取得在堡外居住的權利,還要交納一定的租稅,才準在城外建立商店,從事商業販賣等經營業務。

這種商人市籍制度曾在明初實行,不過到了明中期明後期後,這種市籍制度已經名存實亡。

而且大明現在官商結合,官就是商,商就是官。許多大商人都是官員家族子弟,在朝中甚至有他們的代言人,比如晉商,京商,徽商,就算各地的中等商人,也普遍與當地官吏鄉紳有著密切的聯系。

而且大明的商稅非常底,明初就規定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萬歷十年又有規定,鋪行下三免征稅契,買價不及四十兩及典價,一概免稅。買價至四十兩以上者,每兩止稅銀壹分伍厘。

明朝的商人負擔是非常輕的,加上官商結合,所以明末的商人勢力高漲,囂張非常,動不動就罷行罷市,要挾官府。王鬥要防患未來這樣的事情出現,州城之行更讓他心生警惕,那些商人囤積居奇,哄擡物價,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未來堡內的物價不能受他們的控制影響。

所以王鬥要對商人們嚴格管理,每幾個月定期審核,這事情就交給鐘榮去辦了。他身為下層的錢糧小吏,對這些事情還是精通的。

此外這些商人的來臨,也觸動了王鬥的靈感,靖邊堡隨著軍戶人口的增加,對各樣的食鹽、布匹、藥品、茶葉、茶油等日用品需求還是多的,往日只有一些貨郎擔挑些針頭線腦、染料剪勺等小雜貨到堡外販賣,遠遠不能滿足軍戶們的需求。

王鬥打算在靖邊堡幾裏外開辟一個貿易集市,以後方圓的軍戶百姓,每逢一、四、七日等日子,都可挑些農副產品前來趕圩,自己堡內也正好購買一些有用的物質。

見王鬥對自己這樣的態度,那些商人自然不滿,來到靖邊堡的不可能是什麽大商人,不過他們有能力買地設店,自然有一定的實力。這些商人大多是保安州各地的鄉紳子弟或是大戶人家出身,一向在州城各地非常吃得開,卻在王鬥這裏碰了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