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2章.旌旗未卷 第12節(第2/3頁)

這個消息讓長安的局勢變得十分微妙。

天子下這道聖旨並沒有什麽不對,大將軍的病情好轉了,脫離了危險,當然沒有必要把“大將軍”作為一種無上榮譽永久授給李弘,但天子為什麽先前對此事一直不表態?他既然讓趙雲以驃騎大將軍領大將軍事,參隸尚書事,為什麽不同時宣布取消“大將軍”這個官職?天子在擔心什麽?是不是擔心李弘的病一旦好了,從此把持權柄?他現在給長安這道聖旨,是想給長安一種什麽暗示?

一天之後,行台再傳聖旨,長公主殿下擔心長安的安全,特意建議天子重新起用楊鳳。天子隨即免去了顏良的衛尉卿一職,改拜楊鳳為衛尉卿。

長安馬上明白了天子的意思。

大將軍的病正在好轉,在長公主已經嫁給大將軍而她實際上又掌控著大漢權柄的情況下,大將軍的權勢已經淩駕於天子之上,他可以通過長公主操控一切。將來如果大將軍的女兒成為皇後,那麽大將軍就能以宗室和外戚的雙重身份把持權柄,其後果不言而喻。

天子需要皇權,需要一個強大到可以對抗晉陽的皇權,而要做到這一步,首先就要扳倒丞相李瑋,奪回李瑋手上的相權,然後才能和晉陽對抗。

李瑋不倒,李弘就能利用長公主手裏的權柄和李瑋手上的相權控制大漢的全部權柄。而扳倒了李瑋,李弘就很難控制相權了。長公主手裏的權柄需要實力做支撐才能發揮作用,因為她名義上已經還政於天子了。所以等到天子長大了,羽翼豐滿了,等到長安和晉陽正面較量的時候,長公主的選擇就成了決定大漢命運的關鍵。不過長公主肯定會把劉氏皇室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關系到大漢社稷的存亡,她絕不會放任李弘篡奪漢祚。

天子已經把自己的想法明確無誤地通過三道聖旨傳遞給了長安,他需要長安大臣們的幫助。

十一月二十八,太傅劉和、禦史大夫荀攸、太常卿許靖相約趕到麒麟殿,拜會驃騎大將軍趙雲和尚書令田疇,正式提出修改官制。

劉朔是大漢的天子,現在他親政,將來他要主政,但大將軍和長公主的權勢已經淩駕於天子和朝廷之上,將來他如何主掌權柄?就算大將軍和長公主願意把權柄交給天子,但怎麽交?靠嘴說嗎?權柄的交接需要律法做依據,需要實力做支撐。如今大漢有這樣的律法嗎?小天子有這樣的實力嗎?

只有修改官制,利用官制的修訂重新分配權力,讓小天子從現在開始牢牢控制大權,同時逐步削弱大將軍和長公主的權柄,讓他們把權柄慢慢還給天子和朝廷。

三位大臣為此擬定了官制修改的步驟。第一步是改“丞相”為“司徒”,削弱丞相的權力。第二步是廢除太尉,把太尉和大司馬合二為一,大司馬主掌兵事大權,削弱大將軍的權力。第三步是權重尚書台,擴大尚書台機構,最大程度地維持小天子的權柄,為將來小天子主政打下堅實基礎。

這個官制其實就是光武皇帝中興時期的官制,目的是加強集權,總攬權綱,限制和削弱三公的權力。

以“三公”代替丞相,作為皇帝的宰輔,始自孝成皇帝綏和年間。當時輔政的大司馬轉為宰相,禦史大夫轉為大司空,和丞相並稱三公,地位和俸祿相同。(過去禦史大夫的地位和俸祿比丞相、太尉低。)如此一來,三公地位在制度上平等了,原宰相大權由丞相府和大司馬府主掌,其中又以丞相為主,改制後,轉為三公分職授權,不再由丞相總攬大權,獨兼三公之事。

這個制度為王莽所承襲,光武皇帝中興後,依舊采用此制,三公分權鼎力,地位平等,職責分明。

實施此制後,首先丞相李瑋的權柄被嚴重削弱,其次大將軍的權柄被嚴重削弱。小天子如今親政,自領尚書台,其輔弼大臣自然就是三公大臣,大將軍很自然地被排除在輔弼大臣之外。而他和長公主實際控制的權柄隨著小天子的長大和尚書台權重,慢慢也就移交朝廷了。當然,這需要一個前提,就是大將軍和長公主的確願意把權柄交出來,而這個前提的實現首先需要一個能夠保證天子集權的官制。

驃騎大將軍趙雲和尚書令田疇沒有立刻同意,他們請來了張郃、田豫、趙戩、王朗、華歆、司馬朗、董昭、劉翊、牽招、宋文等大臣一起商議。

諸位大臣商量了很多天,最後一致認為這個官制雖然有利於集權,有利於小天子主政,但其危害也很明顯,那就是皇權過於集中。皇權過度強大正是自光武中興後,後宮、外戚和奸閹輪流把持朝政,禍亂社稷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