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1章.長河落日 第24節(第2/5頁)

如何制約李弘的這個權柄?沒有辦法制約。社稷存亡,都在李弘的一念之間。

如何解除李弘的這個權柄?李弘死了,這個權柄就沒了。或者李弘主動交還遺詔,把這個權柄還給天子。或者皇權強大,天子依靠強大的皇權強行剝奪李弘這個權柄。

李弘對大漢忠心耿耿,對權柄也不貪婪,他在朝堂上步步退讓,把他強大的權柄巧妙地掩藏在兵權之下,這讓很多文武大臣遺忘了這道遺詔,甚至直接忽略了這道遺詔所賦予他的權力。人們直覺地以為大將軍的權柄都來自於他強悍的武力,來自於他的兵權,來自於他對軍隊的控制。

但有人卻把目光一直牢牢盯在這道遺詔上,一直試圖奪回李弘的權柄。

在這些人看來,袁紹矯詔承制,成為大漢最大的叛逆,曹操、劉備、田楷重建皇統,負隅頑抗,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訓。相比董卓挾持天子,這種假借皇權禍亂天下的叛逆才真正的可怕。

於是,朝堂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大將軍總是退讓,總是設法維護朝廷的威信,皇權的威信,而皇權則步步緊逼。朝廷更是上下齊心一致與其對抗,即使在大將軍表示願意交出兵權後,皇權和相權還是誓不罷休,繼續進逼。其真正的原因就在於大將軍即使交出了兵權,他還是繼續擁有當今朝堂上最大的特權,也可以說是最大的權力。雖然這個權力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對社稷,對朝廷,對天子的的確確存在著巨大的威脅。

李弘願意交出這道遺詔,願意交出先帝賦予他的權力嗎?他不願意,非常不願意。

當十四年前,他憑借著這道遺詔,帶著十萬大軍南下威脅洛陽的時候,他已深切感受到了這道遺詔的威力。這是他最犀利的武器,是他安身立命的武器,是他保證天下穩定的武器,他需要這個武器。他和這個武器已經融為一體,不分彼此,誰都不能離開對方。

十四年來,他征伐天下,高舉著“奉先帝遺詔匡扶社稷”的大旗,戰無不勝。他可以任意選擇皇統,任意調動軍隊,任意誅殺叛逆,任意處置官吏。即使違背了律法,他也可以憑借這道遺詔,憑借自己承載的使命,把律法踩在自己的腳下。

如果失去了這道遺詔,失去了無上的權柄,不再承載先帝賦予的重任,他就是朝堂上一名普通的公卿大員。

征伐天下的時候,他是“奉天子旨”,是天子授予他統帥大軍的權力。他不能任意調動軍隊,否則形同謀逆,要誅殺九族。他無權任意處置叛逆,更無權任意處置官吏,他的所作所為要受到大漢律法的束縛,不能有絲毫的逾越。

擁有這道遺詔,和失去這道遺詔,大將軍所擁有的權柄有天壤之別。

兵權再大,相權再膨脹,最後都要受制於皇權,而這道遺詔所賦予的權力和李弘所擁有的武力相結合後,等於擁有了超越皇權的權力,大將軍怎麽可能會放棄?

只要擁有這道遺詔,只要擁有這個權柄,只要大漢的皇權沒有強大到足夠鎮制李弘,只要天下還沒有徹底穩定,李弘隨時都可以高舉“奉先帝遺詔匡扶社稷”的大旗為所欲為。他可以重建皇統和朝廷,可以重建大漢律法,可以重新開創中興大業,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

所以,在中興大業沒有成功之前,李弘寧願交出兵權,也絕不願意交出這道效力尚存的先帝遺詔,交出手裏最大的權力。

但現在他被逼得沒有退路了。

新官制已經拿出了方案,皇權和相權嚴重失衡,皇權被打擊的體無完膚。如果置之不理,任由發展,中興大業將岌岌可危,十四年的努力很可能毀於旦夕之間。

這份新官制本身沒有錯誤,權力之所以失衡,皇權之所以不堪一擊,關鍵在於現在的皇權裏缺少了最強悍的兵權。天子不掌兵,腰杆哪裏直得起來?腰杆直不起來,說話沒有份量,當然處於絕對弱勢。

大將軍其實已經交出了兵權,但長公主敢接嗎?長公主還在考慮如何穩妥地收回大將軍的兵權,繼而增強皇權的時候,長安已經爆發兵變了。朝廷在招撫策略上的錯誤不過是兵變發動者的借口而已,其實他們真正的目的還在於維護大將軍的絕對權威,淩駕於皇權之上的權威。

張燕為什麽敢發動兵變?何風為什麽敢出兵櫟陽?李瑋為什麽敢肆無忌憚地脅迫長公主?歸根究底,是因為大將軍是他們的後盾,大將軍手握淩駕於皇權之上的權柄。只要大將軍還在,他們無論做錯了還是做對了,都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中興大漢,重中之重是重振皇權的威儀。皇權淪喪了,一蹶不振,臣強君弱,這社稷還能維持幾天?就算天下平定了,沒有一個強悍的無堅不摧的皇權,叛逆還是層出不窮,社稷永遠都不會平定下來,百姓永遠都不會過上安寧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