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0章.問鼎中原 第75節(第2/3頁)

長公主趕到龍山,拜祭了忠烈台上的英魂,然後放舟而下,沿汾水河南行,急赴關中。

****

十月,西疆,河西。

九月底,柯比熊率軍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趕到了陰山南麓,並進入長城,在高闕關隘會合了虎賁將軍雷子。

十月上,雷子、柯比熊率軍趕到賀蘭山附近,會合了先期到達此處的弧鼎、棄沉、木桃、木李四位鮮卑小王。

十月中,大軍趕到了武威郡北部的休屠澤北部荒漠,會合了先期趕到此處的步度更、泄圭泥,三萬大軍至此集結完畢。

休屠澤是一個大湖,本朝叫都野(現在叫魚海子或者玉海)。源自祈連山的盧水匯聚到休屠澤。休屠澤的南部是亦不剌山,漢人叫大泉山。在大泉山的南部就是長城了。

雷子是這支大軍的統帥,他打算沿著盧水而上,先奪取武威小城,然後翻越亦不剌,接著奪取宣威、休居兩座小城,繼而占據武威郡的郡治姑臧城,切斷河西羌人北歸之路。

但柯比熊和步度更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攻擊之策。他們認為冬天已經到了,留給大軍攻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為了搶在大雪來臨之前返回陰山和河套一帶過冬,還是放棄攻城,轉而對羌人部落的居住地燒殺擄掠為好。

此次攻擊的目的是為了把河西的羌人引回來,從而逼迫羌人撤出漢陽,緩解涼州局勢。但如果能攻占姑臧,切斷羌人退入河西腹地的道路,將非常有利於大軍明年收復河西。為此雷子反復勸說,但柯比熊態度堅決,他認為留給大軍攻擊的時間太短,而且大軍也沒有做好攻占姑臧的準備,此策成功的可能太小,沒有必要冒險。

在爭論中,鮮卑人的意圖漸漸暴露。步度更、木桃、木李等西部鮮卑人想遷居河西,而弧鼎、棄沉也有同樣的想法。只不過他們礙於自己和大將軍的關系,不好明說。

河西對於大漢人來說,是個貧瘠荒涼之地,但對於居住在更加貧瘠的大漠西部的鮮卑人來說,這裏卻是他們極度向往的肥美之地。

河西四郡河渠縱橫,阡陌相連,水草肥美,後世曾有塞北江南的美譽。河西的河流湖泊都來自祁連山。祈連山上的雪水融化後匯集成道道河流,較大的有谷水、弱水、盧水和冥水。這些河水聚集成了休屠澤、居延澤和冥澤等湖泊,因此這裏自古便是墾荒農耕、牧養牲畜的好地方。

河西一度為匈奴人所占據,但自從本朝從匈奴人手裏奪到河西後,匈奴人的元氣受到了很大損失。著名的匈奴民歌中就有“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傳唱。

河西四郡的地理形勢就像一條狹長的通道連接著關隴和西域,而這正是漢人得到河西之地後,匈奴人、羌人、鮮卑人自始至終就沒有放棄爭奪河西的重要原因。

河西通道從東南向西北傾斜。南面是祁連山,北面是合黎山,通道夾在兩山中間。通道的兩頭,南有琵琶山(今烏鞘嶺),北有陽關、玉門關。

在戰火平息時期,河西四郡是絲綢之路中最為關鍵的一段,各國商人和物品不斷地經由敦煌東來西往。

在戰爭時期,河西四郡成為控制西域和保衛關隴的險要之地。本朝國力強盛時,河西是進兵西域的大後方,本朝國力微弱時,河西是防守西域、保衛關隴後方的重要門戶。

本朝過去定都長安,保衛長安的門戶一重又一重。西疆隴坻是第一道門戶,是關中所謂“四塞之固”的關鍵門戶。河西四郡是第二道門戶,是關中的外圍屏障。蔥嶺是第三道門戶,帕米爾山這道難以逾越的天險把中國和中亞隔為東西兩部。

本朝強盛與否,和河西、西域的關系極為密切。

本朝國力一旦微弱,都城外圍的門戶就一重接一重地丟失。先是蔥嶺,然後是河西,如果連關隴都岌岌可危,那本朝社稷也就到了最危險關頭。

王莽亂國,光武中興這段時期,本朝先後丟失了西域、河西,失去了京都外圍屏障。光武皇帝建都洛陽,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在失去了河西和西域這兩重門戶的情況下,他只能把防禦重心向中原腹地收縮。收縮到洛陽以後,關中、崤函就成了都城的第一道屏障,西疆攏坻成了第二道屏障,幾十年後大漢軍隊收復了河西,河西隨即成為第三道屏障。

失去了西域這道屏障,大漢的國力再也無法恢復到孝武皇帝和昭宣中興時期的鼎盛。到了近百年之前,西疆的羌人開始頻繁叛亂,本朝無力控制河西,讓羌人占據了河西很大一部分地區,本朝自此衰敗,積貧積弱,兵連禍結,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