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0章.問鼎中原 第49節(第3/3頁)

“但太尉大人手中只有十萬人馬了。他要同時兼顧西涼、關中和關西三個地方。現在就算他全殲了西涼軍,讓龐德將軍占據了西涼,他依舊沒有足夠兵力攻打洛陽。”長公主無奈地說道,“這是事實,諸位大人不會否認吧?”

“增兵就能打下洛陽?增多少兵能拿下洛陽?十萬還是二十萬?”荀攸搖頭笑道,“洛陽非常堅固,就算我們增兵十萬,甚至增兵二十萬,也不一定能打下洛陽,因為我們的財賦有限。打洛陽,兵力固然重要,但決定戰局勝負的卻是財賦。財賦的積累,取決於朝廷新政的實施。朝廷新政的實施取決於什麽?取決於朝廷和各地府衙的官僚。沒有這些人不折不扣地執行朝廷的各項命令,新政如何得以實施?官僚增多,朝堂上的策略之爭、勢力之爭也就越來越激烈,這必然會損害北疆人的利益,而這正好觸及到了大將軍的底線,所以大將軍和北疆人要反擊了。”

過去,天子和朝廷需要北疆,需要北疆的武力,需要北疆的武力來保障新政的制定和實施。但隨著朝廷的財賦越來越多,隨著朝廷大軍收復的州郡越來越多,隨著湧進朝堂的各地士族官僚越來越多,隨著新政的逐步完善和改進,北疆武力的地位漸漸降低,北疆官僚的作用漸漸減小。北疆武人和士人的利益漸漸受到損害,但這是一種必然,一種發展的必然。

大漢需要北疆,朝廷需要北疆,但北疆僅僅是大漢的一部分,不是大漢的全部。北疆僅僅是大漢中興的開始,不是大漢中興的結束。大漢中興,需要動用整個社稷的力量,僅靠北疆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北疆也沒有推動整個中興大業持續發展的巨大力量。

我們承認,中興大業是從北疆開始的,新政也是從北疆開始的,但中興大業在不斷地發展,新政也需要根據中興大業的發展不斷地做出調整和修改,朝廷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如果讓北疆人長時間的持續的把持朝政,新政的發展必然受到極大限制,甚至還會朝著不利於大漢中興的方向發展,中興大業有可能遭受無法估量的打擊和破壞。

任何權柄的使用都要受到制約,去年年底青兗兩州圈地炒地之事就是北疆人的權柄失去制約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當時如果不是大將軍果斷出手,中原大戰的戰果可能在旦夕之間喪失殆盡。同樣,今年我們需要關、洛士人幫助朝廷穩定關中,但我們遇到了很大阻力,原因就是因為北疆人牢牢控制了權柄,他們利用各種辦法排斥和打擊北疆以外的士人,讓他們很難有機會為朝廷出力。

北疆人在新政的制定和實施上也有嚴重問題。北疆人首先考慮的是邊郡的穩定,是大漠的穩定,所以朝廷的很多財賦都用在了邊郡的治理上,對胡族的政策也傾斜得非常過分。北疆人在最困難的時候能支撐下來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商賈的幫助,所以北疆人對營商一直保持著很大的興趣,給予商賈的待遇很高。很多商賈不但成為士族,還入朝為官。當然了,這和他們尊崇大儒王符的《潛夫論》有很大關系,認為營商可以增加財賦收入。但營商獲利便捷,收益大,人皆向往,對農耕和財賦會產生很大影響,時間久了,對社稷的危害顯而易見。

北疆人中很多出身黃巾軍,他們對土地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摯愛和恐懼,他們想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土地,但又擔心每一個人會失去土地,所以對新田制的推廣非常狂熱,實施起來的時候一絲不苟,近乎苛刻,不願意做任何變通。其實任何一種制度要想成功,都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在北疆很成功的辦法,照搬到中原未必成功。但北疆人在這一點上的做法實在讓人無法忍受,他們遇到阻力的時候不是及時做出調整,而是利用嚴刑酷法予以鎮壓,手段極為血腥。很多矛盾和糾紛就是這樣產生的。

今年,趙岐老大人突然提出定都長安,而北疆人幾乎無一例外鼎力支持。定都何處,關系漢祚命運,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但北疆人把它想得太簡單了。

荀攸說了很多,最後歸結為一句話,北疆人的權柄要受到制約。如果增兵,北疆人權勢更大,將來無法控制,中興大業可能失敗,大漢可能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