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0章.問鼎中原 第13節(第4/8頁)

“晉陽學堂大祭酒王剪大人曾上書朝廷,希望朝廷開設更多學堂,讓有條件的”工“、”農“籍的孩子也能念書,也有進入仕途的機會。這個建議未免太不切實際了。首先朝廷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其次讀書要錢,購置竹簡,拜師抄書,就學學堂,遠離家鄉求學大學堂甚至上太學,十幾年下來,需要很多錢財,普通”工“、”農“籍的人家根本承擔不起。我們曾算了一筆帳,一個普通孩子從入學讀書到完成太學學業,預計為十到十五年,其所需錢財大約是普通人家三百年的收入或者更多。第三,田地的耕種和作坊的生產需要大量人口,人越多,收入才多。這些人勞碌一年的收入非常有限,最多吃飽肚子維持生存,要想略有盈余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如果有天災人禍,連生存都難以保證。這些人一輩子都在為生存而苦苦掙紮,讀書入仕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一場美夢。”

“我說了這麽多,就是想告訴殿下,現在學堂諸生中,能學業有成,將來有望成為治國棟梁的,主要是門閥世族、官吏大家和部分次等士族的子弟。貧寒士族、小吏人家和其它出身的子弟能走上仕途的,少之又少,不是因為朝廷不願意用,而是因為他們受制於各類復雜原因,能學業有成的太少了。”

“諸生的來源只有這麽多,能學業有成的又少,那麽最後能成為朝中諸府和各州郡官吏的就更少了。”筱嵐嘆了一口氣,慢慢說道,“諸生在學堂完成學業後,其中學業有成的回到各自家鄉,到當地郡縣府衙出任低級掾屬。其中佼佼者在數年後因為政績突出或者才華出眾,被當地郡太守察舉到朝廷的郎署出任郎官,等待朝廷考核,然後陸續分配到朝廷諸府或者地方州郡縣出任大吏或者高級掾屬。也就是說,一個諸生從開始學業,到成長為一個普通官吏,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

“過去,天下沒有大亂的時候,洛陽太學的諸生最多的時候曾達到三萬多人,而一百多個郡守每年要為朝廷察舉數名孝廉和茂才,京城的郎署一時人滿為患。後來朝廷為了控制人數,不得不規定每郡二十萬戶才能察舉一個孝廉。但隨著亂世來臨,人口驟減,尤其是處在風口浪尖的門閥富豪和各地官宦大族更是遭到了血腥殺戮。現在無論是大學堂的諸生,還是郎署裏的郎官,都成了希罕之物。”

“此次朝廷為了南遷人口,迅速穩定和恢復青、兗兩州,不惜血本從河北三州抽調了大量具有豐富新政實施經驗的各級官吏趕到了中原。這些人都是朝廷的財富,是中興大業的基礎。將來朝廷平定了天下,這些人都是各地的縣長、縣令、太守、國相,是朝中諸府的中流砥柱。大將軍如果一刀把他們都砍了,對朝廷是個沉重的打擊,對中興大業更是致命一擊。”

“殺幾百個人不過是眨眼間的事,但要培養幾百個有豐富從政經驗的官吏,朝廷需要花費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隨著大軍不斷收復州郡,隨著中興大業不斷推進,朝廷需要的官吏越來越多,各地需要忠誠於大漢和熟知新政的各級官吏的人數將成倍增漲。但短期內我們不可能培養出這麽多人才,中興大業會因此大大滯後,朝廷將會為今天的草率和沖動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

長公主想了一下,拿起堆在案幾上的幾卷文書遞給了筱嵐,“朝廷培養這些官吏的確不容易,但這些官吏的所作所為已經危害到了社稷。如果不及時控制,後果難料。你看看他們都幹了什麽?朝廷難道應該縱容,應該姑息養奸自毀根基嗎?大將軍、李瑋大人、劉放大人,很多朝中大臣都極力贊成用雷霆手段誅殺不法之徒。我支持他們的奏議,該殺的一定要殺,即使朝廷將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恐怕不止是很大代價。”筱嵐把長公主遞過來的文卷又放回了案幾上,“最近我派人到河北三州很多地方做了一下查訪。你知道目前河北三州官吏最少的府衙只有多少人嗎?”

長公主沒有說話。

“包括縣長在內,九個人。”筱嵐說道,“官吏人數最多的府衙是三州的刺史府,包括刺史在內二十三個人。很多官吏都是身兼數職。日夜處理公務,不少官吏累病了,但依舊苦苦支撐。因為他們如果在家養病,府衙公務將被耽誤,等待他們的將是朝廷嚴厲的懲處。青、兗兩州各級府衙的情況比河北三州還要嚴重,因為他們承擔的公務非常多,其勞累程度遠遠大於河北。”

“目前朝廷控制著冀、青、兗、並、幽五州四十四個郡,加上河東、河內、豫州魯國、徐州瑯琊國共是四十八個郡,五百七十四個縣,大小各級官吏大約八千六百人,平均每個府衙大約十五個官吏。”筱嵐臉色沉重,“殿下,這就是朝廷的現狀。過去我們只有河北三州之地,這些官吏可以支撐。但現在轉眼間增加了兩個大州,所需官吏幾乎是河北三州官吏的七成,朝廷官吏嚴重緊缺,根本不夠用。朝廷眼前之所以還能支撐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官吏對大漢的忠誠,他們期待著大漢的中興,他們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大漢,無怨無悔。朝廷能在三年內連打兩場大戰,他們所做出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雖然也有官吏貪贓枉法禍亂一方,但這種人畢竟是少數,如果這種人整個河北都是,冀州大戰、中原大戰,我們能打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