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7章.風雷激蕩 第2節(第2/5頁)

水德寓意“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無仁恩和義”,非常不得人心。北平候張蒼原來是大秦朝的禦史,精通歷數,對“五德始終說”很有研究。但他不敢直言相諫,於是想了個主意唬弄高祖,說暴秦不算朝,大漢才是繼承周朝的正統。周是火德,大漢當然是水德。

到了孝文皇帝的時候,這個錯誤包不住了。首先是聲名顯赫的賈誼上書孝文皇帝,說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土克水,大漢應該是土德,這樣才能克掉水德的秦朝。並建議孝文皇帝立刻改德,把衣服的顏色改成黃色。孝文皇帝沒理他,一腳把他踢到長沙去了。

後來一個叫公孫臣的魯國人也發現了這個錯誤,於是他給孝文皇帝上了份奏表。預言說根據符讖顯示,過幾天會有一條黃龍出現在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黃色在五行裏配的是土,所以大漢應該奉行土德才對。孝文皇帝讓當時任丞相的張蒼處理此事,張蒼一看很惱火,這不是要我死嗎?不予理睬。

過了幾天,有人上奏說在成紀看到黃龍了,然後又飛了。這事讓張蒼倒了黴,他回家了,而公孫臣卻被封了博士,奉旨按照土德編制歷法。(這種發現祥瑞的事根本沒成本,而且收益高,於是後世紛紛效法。今天我們翻開史書,經常可以看到某年日月,誰誰在哪又看到一條龍,特報祥瑞雲雲,都是這個公孫臣起的頭。)

趙國人新垣平是個著名的陰陽家。他看到公孫臣名利雙收,馬上以發現祥瑞為名跑到長安去騙孝文皇帝。結果幾年後騙局被揭發,孝文皇帝大受打擊,改德一事隨即不了了之。

到了孝武皇帝的時候,太史令司馬遷,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三個人上書天子,說要重整歷法。孝武皇帝請來禦史大夫兒寬,讓他們四個人商量著辦。四人一看機會不錯,建議奉土德。漢武帝覺得這個建議很有道理,於是恩準。改制,並根據新歷法《太初歷》,把這一年改元為太初元年。

這時,出了一件麻煩事。鴻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三代改制質文篇》中提出了一個三統說,他認為“商為白統,建醜;周為赤統,建子;當有新王,為黑統,建寅”。這個“三統說”和“五德始終說”之間有很大矛盾。孝武皇帝雄才大略,取了三統說中的正朔和五德說中的服色,欽定大漢為土德,著黃色衣服,用“三統五德說”,自此推演五德的事交給了儒士,方士被趕出了朝堂。

漢承土德之事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到了孝成皇帝時,漢德一事再次掀起波瀾。這波瀾不僅在當時產生了震動,甚至對後世千年都有極大影響,其始作俑者就是劉向、劉歆父子倆。

這兩父子乃是漢室宗親,楚王劉交的後裔,本朝數一數二的大儒,著述無數。但同時這兩人也是本朝讖緯學的大師,他們通過《易》經,發現“五德始終說”排出的朝代輪替有問題,接著又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裏找到了關於“五行相生”的說法,於是他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五德始終說的王朝排序不正確,應該從伏羲算起,而不是黃帝,另外王朝之間的更替也不是相克的關系,而是相生關系。

劉氏父子為此專門寫了一本叫《世經》的書,重新設計了一個更為恢弘的世系表。根據這個表,太昊(伏羲)是當然的第一位,承木德,然後是炎帝承火德,黃帝承土德,一直算下來後,大漢應該是承火德。

改“德”牽扯到天子和朝廷的體面,而且當年從水德改到土德花了一百零二年的時間,這一次當然沒有必要輕信“漢應火德”的說法,所以此事無人理睬。但過了一段時間,它卻被王莽所青睞。王莽建立新朝後,立即迫不及待地宣布,根據劉歆“五行相生”的學說,漢室是堯的後裔,屬火德,而自己是黃帝的後裔,屬土德。火生土,所以他的新朝接替漢朝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還特意派了個叫張邯的儒生去給百官解釋。

本來“漢應火德”只在儒士之間流傳,王莽拿這個做了簒位的借口後,這學說立即名震天下,人人皆知。

當時天下人非常痛恨王莽,凡是王莽反對的都堅決支持,凡是王莽滅掉的都要重新光復。王莽以土德簒掉的“火德”原來是不被朝廷承認的,但現在劉秀等中興者認準了大漢應承的就是火德,土德沒人提了。

光武皇帝劉秀中興大漢後,定都洛陽。這個洛陽的“洛”字帶水字邊,與火德相沖,不吉利。於是光武皇帝下令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成了雒陽,接下來“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至此,“漢繼火德”終於為皇帝和朝廷所承認,朝堂上下火紅的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