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6章.成事在天 第23節(第2/3頁)

賦稅議案中還有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重新使用五銖錢,一個是鹽鐵官的設置。

朝廷已經重建,上林苑的鑄錢三官(鐘官、辨銅令、均輸令)也有了,河北本來就有鑄錢的爐子和工匠,所需要的就是下一道詔書,廢止大錢,重新鑄造和流通五銖錢。

郡縣鹽鐵官本來隸屬大司農,光武皇帝時把他們劃歸給了郡縣。考慮到朝廷財賦緊缺,大臣們一致合議通過,撤消北疆的鹽鐵都尉府,各郡縣鹽鐵官重新隸屬大司農府。鹽鐵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第三是兵制修訂。

本朝承襲秦制,皇帝是最高軍事統帥,下設兩大兵事機構控制全軍。一是由光祿勛、衛尉、執金吾組成的京師警衛機構,一是由太尉(或大司馬)和各級將軍組成的最高兵事行政機構。

本朝的軍隊由三部分組成,京師軍隊、各郡國軍隊和邊軍。

京師軍隊包括虎賁、羽林軍,南軍和北軍。北軍平時守衛京師,征伐的時候一部或全部隨將軍出征。郡國兵平時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聽朝廷調遣。征調郡國兵需要皇帝的“虎符”。光武皇帝時,先罷郡國都尉,後罷郡國兵。遇到戰事緊張的時候,再在從郡國臨時征募。邊軍戍守邊郡,由各邊郡太守、屬國長史統領。

本朝實行征兵制和募兵制。

光武皇帝之前,兵役與勞役不分,統稱“徭役”。成年男丁從二十歲開始,每年在本地服勞役一月,稱“更卒”。二十三歲以後服兩年兵役,叫“正卒”。先在本郡當一年的郡國兵,進行軍事訓練,獲得必要的軍事技能,然後回鄉務農,成為國家的預備兵。以後根據實際需要,到邊郡戍守或到京師守衛,稱為“戍卒”或“衛士”。如遇戰爭,須隨時應征入伍,至五十六歲才能免役。此為征兵制。

到了光武皇帝晚期,朝廷取消郡國兵後,征兵制漸漸消失,只能靠招募士卒打仗了。

大司馬大將軍從去年開始籌措修改兵制,為此,他特意把鎮北將軍鮮於輔從幽州請了回來,專門主持此事。老臣中,張溫、崔烈、馬日磾都曾在朝中擔任過太尉,對大漢兵制的利弊自然很清楚。幾位大臣經過數月的研討後,拿出了一個初步定策。這個定策先後給北疆軍中的數十位將軍、中郎將和校尉看過,仔細征詢了他們的意見,修改了十幾次,但今天拿出來的還是一個不完善的新兵制。

這個新兵制的基礎既不是征兵制,也不是募兵制,而是兵戶制。農戶一旦入了兵籍即成為兵戶。兵戶享受賦稅減免的待遇,家裏的每一代男丁必有一人為兵。兵戶世世代代有男丁,則國家世世代代有一支龐大的軍隊。戰時,士卒上戰場,不打仗了,就在家務農,放牧,訓練。和平時期,每隔三年到邊關戍守或到京師守衛六個月,以便京師軍和邊軍保持強悍戰鬥力。

兵戶制和屯田制相結合,在河北三州設十八大軍營,每軍營一萬軍戶,即有兵一萬。每座大營的一萬軍戶平時由校尉統領,在指定地點屯田或者放牧。戰時由將軍、中郎將持皇帝“虎符”到各大營征調軍隊作戰。戰事完畢後,士卒回營屯田、放牧,將軍、中郎將各自回朝,以防統兵大將擁兵自重。

冀州擁有邯鄲、鄴城、信都、東武陽、甘陵、南皮、平原七座大營。河東擁有河北、蒲坂津、解縣、安邑、臨汾五座大營。幽州馬城和漁陽兩座大營。大漠和邊郡擁有金雪原、五原、雲中、度遼四座大營。

新兵制依舊不設郡國兵。今日大漢之所以陷入連綿不斷的戰亂,就是因為各州郡太守、豪強在黃巾起事後,依天子旨募兵自守,結果各州郡擁兵自重,禍害社稷。

按照目前河北財賦的支撐能力,新兵制規定,京師軍由四萬北軍、兩萬南軍、七千虎賁、羽林軍共六萬七千大軍組成。戰時,北軍和南軍必須輪流上戰場。

邊軍人數則定在兩萬步騎,其中金雪原大營的一萬風雲鐵騎屬於常備軍,其余一萬大軍則由五原大營、雲中大營、度遼大營、馬城大營、漁陽大營提供。

按照這樣的規模計算,河北將有兵二十五萬,即使除去邊軍六大營,晉陽虎賁、羽林軍,河北也能一次性征調十八萬大軍南下作戰,其實力之強悍,令人熱血沸騰。可惜,河北沒有這麽大的財賦力量,無力同時支撐十八萬大軍作戰,最好的設想也就是把兩只拳頭做大了,無論打出哪一只,都能讓對方一敗塗地。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北疆胡族。

已故鮮卑大王和連的兒子騫曼逐漸長大了。拓跋部落也稍稍恢復了元氣,野狼部落在野狼王遊騎死後,其殘部也歸隨了騫曼。三股力量結合在一起,實力就大了。實力大了,野心也就來了,於是他們把目光對準了勢力越來越大的步度更。他們想擊敗步度更,占據大漠西北部,重現昔日鮮卑人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