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4章.破釜沉舟 第23節(第2/6頁)

十一月之後,糧食充足了,黃河北岸的兩個戰場隨即開戰。同理,十一月之後,河東糧食入庫後,關西戰場也開始發動攻擊。

朱穆把各戰場的攻伐重點交待一下後,隨即問諸將可有什麽疑問。

“打幽州,為什麽不征調胡族鐵騎?”文醜大聲問道,“閻柔、鮮於銀和李溯三位大人的鐵騎只有五千人,如果同時征調樓麓、鹿歡洋、冉冉的烏丸鐵騎,我們在兵力上就更具優勢,完全可以把公孫瓚的主力包圍在薊城一帶。”

“公孫瓚的兵力到底有多少,目前我們無法確定。”朱穆解釋道,“我們只知道公孫瓚在撤離渤海郡的時候,大約帶走了兩萬步騎。然後就是涿郡還有五萬屯田兵,但這是不是幽州全部兵力,我們不敢肯定。太傅大人這幾年在幽州安置了大量流民,這些流民分布在幽州中部幾個郡縣屯田戍邊。如果公孫瓚臨時從這些人中強行征募精壯入軍,那麽他們的兵力會更多。諸位大人都知道,幽州軍的士卒這幾年都不拿軍餉,只要吃飽肚子就行,所以幽州軍能迅速增兵很正賞。”

“幽州軍雖然人多,但精兵少,公孫瓚不會和我們決戰。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我們到幽州平叛,張舉、張純的十幾萬黃巾軍和數萬烏丸鐵騎在薊城和我們決戰,結果大敗,不久叛軍就敗亡了。今天的情況和當年非常相似。公孫瓚肯定會吸取當年黃巾軍大敗的教訓,不會和我們決戰,而是率軍向遼西、遼東撤退。”

“從薊城到遼西、遼東,路途艱辛而遙遠,大軍如果遠征,糧草輜重的運輸問題根本解決不了。”朱穆指著地圖上狹長的幽州,無奈地說道,“公孫瓚在遼西、遼東戍邊幾十年,經驗非常豐富。我們很難打敗他,所以,我們只能示弱,只能在兩線同時作戰,這樣我們才能把公孫瓚留在幽州的中部,才能誘騙公孫瓚和我們決戰。”

我們不想長期在幽州作戰,更不想遠征遼東,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以最快的速度擊公孫瓚,穩定河北三州,這就是我們為什麽不能征調胡族鐵騎參戰的主要原因。當然,不征調胡族諸部,也有穩定邊郡胡人,節省軍資的作用。

另外,我們用胡人打公孫瓚,可能會激怒部分幽州人,這對我們迅速占據幽州非常不利。

諸位大人不要忘記了,公孫瓚是土生土長的幽州人,這些年他因為抗擊胡人的入侵,屢立戰功,聲名顯赫,在幽州非常得人心。公孫瓚仇恨胡人,嗜殺胡人,對胡人向來不手軟,動不動就屠族。就憑這一點,大部分幽州漢人就擁戴他,視他為大漢的英雄,幽州的戰神。相反,太傅大人是個外來人,他雖然聲望極隆,為幽州做了許多事,但他畢竟不是幽州人。

太傅大人對胡人一向采取懷柔之策,這和公孫瓚的血腥屠殺有很大區別,太傅大人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得罪了部分幽州仇恨胡人的漢人。大家可以想一想,公孫瓚屢屢阻殺和搶掠漢、胡來往的使臣和貨物,但太傅大人為什麽沒有懲罰他?太傅大人上奏朝廷彈劾公孫瓚,朝廷為什麽每次都輕描淡寫,不予理會?不是因為太傅大人心軟,也不是因為公孫瓚在朝廷有人,而是從幽州到朝廷,有很大一部分人根本就和公孫瓚一樣,認為對待胡人的政策就是殺,就是滅族,而不是什麽懷柔,什麽招撫。

太傅大人督領幽州軍政,公孫瓚受其節制,但現在大家可以看一看,事實正好相反。公孫瓚現在不但獨掌幽州兵事大權,幽州政事他也一樣幹涉。否則,他的大軍糧草從何而來?太傅大人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為什麽?很簡單,幽州軍中的許多將領,幽州各郡縣的許多大吏,甚至幽州牧府的許多掾屬,不是聽太傅大人的,而是聽公孫瓚的。在這些人的心目中,太傅大人雖然是個好人,但也是個懦夫,是個膽小鬼,是個讓人討厭的人。

打個小小的比方。假如我為太傅大人做事,但我的祖宗,我的親人,我的兄弟朋友,被胡人殺了,被胡人淩辱了,被胡人的鐵蹄踐踏了,我和胡人仇深似海。但現在太傅大人要阻止我去殺胡人,還要我去和胡人稱兄道弟,你說在這種情況下,我是支持屠殺胡人為我報仇的公孫瓚,還是支持保護胡人讓我備受淩辱的太傅大人?

用胡人打胡人,百姓當然能接受,但用胡人打漢人,有多少百姓能接受?

所以,這次攻打公孫瓚,和中平五年平定黃巾軍和烏丸人的叛亂,是兩回事,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胡族鐵騎不能征調。

將來,平定天下,也是一樣。我們征調胡族鐵騎參戰的事必須要慎重,如果讓敵人利用漢、胡之間數百年的仇恨來打擊和誣蔑我們,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人心,恐怕還有這社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