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12章.日蝕蒼黃 第5節(第2/3頁)

大司農袁滂解釋說,二十萬北疆大軍出塞收復邊郡到現在遠征狼居胥山,前前後後打了六個月的仗,共耗費軍資大約一百二十億錢。雖然這些打仗用的錢都是先帝留在萬金堂和太皇太後留在永樂宮的錢,但由於洛陽動亂,再加上需要安置和賑濟災民,花錢的地方太多,所以朝廷早已入不敷出了。今太尉大人,太傅大人都有意撤軍,臣也有同樣的看法,認為遠征大軍還是盡早撤退為好。

天子轉頭看看董卓,眨了眨畏懼的小眼睛,不說話了。這種事,現在還輪不到他說話,依照大漢律法,在他成人之前,他無法主掌權柄,代理國事的是太尉董卓大人。

大臣們之間的爭論正如恒階所說,已經不是撤不撤軍的問題,而是撤到什麽位置的問題。李瑋說,大漠一般情況下是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之間下雪,但一旦提前下雪,五萬鐵騎的安全就成了問題。如果大軍遭到鮮卑鐵騎的圍追堵截,有可能全軍覆沒。如今鮮卑人已經被我們逼到了絕境,只要堅持下去,缺少食物的鮮卑人就只有投降了。但李瑋形單影只,說話沒有份量,沒人理睬他。

李瑋望著眼前一張張激動的臉,心裏不由的陣陣冷笑。他離開河東前已經接到了鮮於輔的密信,知道大軍在落日原大獲全勝,他現在就想看看董卓、袁隗和朝中大臣們對北疆大軍是個什麽態度。目前看來,董卓也罷,袁隗和朝中大臣們也罷,無一不想置李弘於死地,他們都想削弱李弘的實力。不過董卓還想暫時倚仗李弘的權勢,他讓北疆大軍撤到五原,顯然是想讓李弘保留元氣。但袁隗、黃琬和楊彪等大臣卻要幹脆徹底得多。在沒有殲滅鮮卑主力,沒有充足糧草的情況下,讓北疆大軍繼續占據大漠南部,純粹就是想讓北疆十萬步卒陷在大漠裏,讓一群群窮兇極惡的野狼慢慢地吞噬掉將士們的性命。

李瑋暗暗佩服李弘。李弘違反常規,命令大軍延遲向朝廷報捷,原來不是為了向朝廷要糧餉,而是想看看朝廷對北疆大軍的態度。朝廷如果以斷絕糧餉來逼迫他撤退,趁機削弱他的實力,他就可以趁著遠征大捷的機會,向朝廷索要更多的東西。將軍大人想要什麽?李瑋似乎想到了李弘想要的東西,嘴角漸漸掀起了一絲得意的笑容。

袁隗說,不管撤到什麽位置,大軍都要先撤,還是先下旨吧。董卓也同意,這麽爭下去沒有意義,最後撤到什麽位置還要看形勢發展。

天子以八百裏快騎急速下旨車騎大將軍李弘,接旨後立即撤退,務必於下雪前撤到安全地帶。遠征大軍所需的糧草從今日起減半發送。

將作大匠朱俊向天子呈奏謝罪表,願意去職回家。近期無論是外放官吏還是朝中大臣,都先後上書彈劾朱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彈劾理由就是朱俊的門生弟子多在北疆諸府任職,隱約有把持北疆軍政的企圖。這個罪名很大,朱俊擔當不起,隨即決定辭官,但他選擇在今天朝議上辭官,顯然還有點別的意思。

李瑋擡頭看看董卓、袁隗、黃琬和楊彪四位上卿。四人神情嚴肅,看不出有什麽心思。天子征召自己回京不是要自己稟奏軍情,而是希望自己把朝廷要求撤軍的意思理解透了,然後再勸告將來有可能震怒的李弘。自己如今權重,又深得車騎大將軍的信任,如果能把自己拉到朝廷這一方來,掣肘車騎大將軍就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了。

老師如果因為弟子的事遭到彈劾而不得不去職歸家,這肯定是自己不願看到的。這是朝中的重臣和老師在一起逼我妥協啊?李瑋嘆了一口氣。老師為什麽不能理解自己?車騎大將軍這樣頂天立地的英雄難道當真是大漢國的禍害?如果不是腐敗的朝廷,置北疆生死於不顧,車騎大將軍怎麽會率軍南下威逼天子?誰對誰錯,老師你為什麽看不清?

大臣們彈劾朱俊的理由李瑋早就聽說了,朝中大臣們的目的很簡單,無非就是要朱俊把自己的兒子女婿弟子從北疆叫回來,削弱李弘的實力。朱俊為此已經數次去書警告李瑋等人不要太招搖,甚至叫筱嵐安心在家待著做個長史夫人。筱嵐也很委屈,北疆這麽多事,諸府都是一個人頂幾個人用。臨汾行轅總共只有七個人,李瑋一個人就要幹十幾個掾屬的事,自己不出力怎麽行?

九月份的時候,李瑋在京城替車騎大將軍府和北疆諸府征募從事掾屬,結果讓他很失望,他只帶了二十幾個士子回到了河東。他在洛陽征募不到掾屬,而晉陽那邊卻在往外送人。晉陽大學堂稍微出色一點的諸生,大多都被自己的老師舉薦到了太學學習或者應征於京城諸府。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北疆窮,北疆苦,北疆是個貧瘠之地,是個危機四伏之地。做官不但撈不到錢,還有性命之憂。試問,在今日大漢國荒淫奢靡、貪汙腐敗、攀附權貴已經蔚然成風的情況下,誰願意去北疆屯田?誰願意去北疆飽受荒涼和貧窮?李瑋在太學征募諸生的時候,一個很多年找不到去處,只能在京城四處遊逛的士子曾經對李瑋說,他寧願在京城給權貴看門,也不願意到北疆吃風喝沙。李瑋能說什麽?他能對應募諸生士子做出什麽樣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