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28節(第2/4頁)

李弘接著給長安的左將軍皇甫嵩寫了一封信,就遠征大漠的事征詢皇甫嵩的意見。

大將軍何進接到李弘的三封書信後,也沒有回書,立即召見袁紹,讓他帶著王匡部、張遼部急速回京,再次包圍中常侍的府邸。

何進同時急奏太後,答應保證被罷職中官的性命。他說,只要太後把中常侍和中常侍以下的宦官全部趕出皇宮,我絕對保證不再追究他們的罪責,但這些中官必須離京回到各自的老家。

當天下午,天子下旨,罷免了趙忠、張讓等九名中常侍,同時以水患不絕,賑災不力為由,罷免了司徒丁宮、冀州牧楊奇和青州刺史崔均的官職。

大將軍何進和太傅袁隗等人都知道司徒丁宮被免一定是趙忠等人出的主意,其目的是警告大臣們不要再威逼天子了。天子可以罷免中官,同樣可以罷免士族大臣。袁隗和大臣們非常氣憤,書告大將軍何進,奸閹首惡雖然已經盡除,但中官之勢並沒有連根拔起,還需再次逼宮。

大將軍何進隨即與太傅袁隗、司空劉弘、車騎大將軍李弘聯名上書,再次奏請太後罷免黃門令袁赦等七十四名中官。

也就在這一天,河南尹王允、東郡太守橋瑁、都尉毋丘毅率軍進入虎牢關向京都急行而來。

董卓大軍急行三百裏到達澠池。董卓上書,再次重申鏟除奸閹關系到大漢社稷,邊疆將士懇求太子和太後除惡務盡。

京畿形勢空前緊張。

七月底,李弘眼見洛陽大局將定,隨即密令揚烈將軍張燕、飛狐要塞的校尉彭烈各自率部北上趕赴代郡的馬城,會合揚武中郎將閻柔、上谷烏丸大王樓麓後,以張燕為統帥,閻柔為副,準備出塞作戰。

密令建威將軍徐榮、校尉華雄率部趕到北地郡的靈武谷集結。

密令振威將軍麴義、厲鋒中郎將趙雲、虎威中郎將顏良率部於五原郡的烏拉爾山集結。

密令奮威將軍鮮於輔、威烈中郎將玉石、折沖中郎將楊鳳立即率部北上於雲中的沙陵湖集結。

同一天,李弘急書車騎大將軍府,在河東設車騎大將軍府臨汾行轅,由長史李瑋坐鎮。在太原設車騎大將軍府晉陽行轅,由護田中郎將趙岐代領車騎大將軍事坐鎮。在五原設車騎大將軍府九原行轅,由司馬朱穆坐鎮。長城以南各州郡的駐防由典農中郎將張白騎率五萬屯田兵全權負責。長城以北各州郡的駐防由衛政率五萬屯田兵全權負責,衛政由刺奸改任為九原校尉。

李弘任命掾史宋文為北地郡太守,掾史唐放為河套屯田區的屯田校尉並兼領朔方郡太守,九原校尉衛政兼領五原郡太守。原長史左彥為雲中郡太守,原揚烈將軍張燕的長史黃庭為定襄郡太守,趙岐之子趙戩到常山國任職典農都尉。李弘命令六人接到任命後立即上任一刻不要耽擱。尤其是典農都尉趙戩,李弘命令他立即組建典農都尉府,組織滯留在太原一帶的災民急赴常山中山兩國屯田。

原定襄郡太守,校尉孫親率部往馬城會合張燕。原五原、雲中太守,校尉張郃高覽率部往烏拉爾山集結。

李弘上書朝廷,舉薦名士蔡邕為並州刺史,名士許劭為太原太守,原冀州牧楊奇為上黨太守,原青州刺史崔均為西河太守,原太原太守田完調任常山國相,原上黨太守孔宣調任中山國相。其余如河東、上谷、代郡等地的太守還是原任。

原太原太守田完、上黨太守孔宣都是張燕指派的,屬黃巾軍一系,但李弘考慮到中山和常山兩郡的特殊情況,尤其是當地百姓對黃巾軍的深厚感情,所以李弘數次和張燕商量,征求張燕的意見。張燕從大局考慮,斷然決定放棄對太原和上黨的控制,同意由李弘統一任命。現在黃巾軍也罷,流民也罷,大家的命運都已和李弘,和北疆緊緊地捆在一起,再保持黃巾軍的獨立性已經沒有必要了。

這些任命都是車騎大將軍李弘獨自一人坐在黃河岸邊思考很久後決定的。

他知道自己的這份名單上奏朝廷後,朝中的大臣們會拍額稱慶,他們會不作任何更改就同意。雖然自己威逼天子為北疆攫取了很多利益,但最後這些利益還是歸於士人,歸於朝廷,歸於大漢國。這本來也是李弘的初衷,他本無意於權勢更無意於割據一方,只要北疆能夠穩定,災民能夠生存,他也就心滿意足了。

此次他決意遠征大漠,即使敗了,他也要拉著鮮卑國一起死去,為北疆爭取一片更大的生存領域,為搖搖欲墜的大漢爭取更多的恢復時間。他無法報答先帝的恩寵,無法報答將士們的忠誠,他只能為先帝和自己的弟兄們做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