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1節(第2/4頁)

但撤過陰山,須蔔骨都侯和旭葵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的各部族在戰敗後,是繼續追隨他們撤到陰山以北還是選擇投降漢人留在陰山以南?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回答,大部分族眾都會選擇留下來。翻過陰山是鮮卑人的國土,他們遲早都要被兇狠的鮮卑人一口吞了,成為鮮卑人的奴隸,過上牲畜一般的日子。而投降大漢人,他們的日子要好過無數倍。幾百年來的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貴族首領們無法欺騙他們的族眾。

北疆四郡如果被漢軍收復,匈奴人和東羌人就失去了生存的領土,他們的族眾雖然可以投降大漢國繼續在這片草原上活下去,但他們這些貴族首領未必能得到大漢皇帝的赦免,尤其是那些匈奴叛軍。須蔔骨都侯和旭葵心裏都很清楚。如果他們僅僅帶著幾萬鐵騎撤過陰山,勢必要淪落為拓跋鋒的部屬,而他們的士卒也會隨著時間的延長紛紛逃回家園,等待他們的結局將非常悲慘。除非他們馬上再打回來,但他們失敗之後,財產族眾盡失,已經無力再打回來了。

同樣的,北疆四郡丟失,匈奴人和東羌人戰敗,鮮卑人拓跋鋒隨即也就失去了匈奴人和東羌人這兩個盟友,他也就完了。他現在實力虧損巨大根本無法和大草原上的其他諸部抗衡。所以,如今塞外的形勢非常明顯,匈奴人東羌人鮮卑人只有緊緊地抱在一起誓死奮戰,否則大家都完蛋。

為了生存,胡族聯軍要和漢軍死戰,要把漢軍擋在草原之外,要掌握戰場上的主動,否則,將來大漢國內部即使出現了有利於塞外胡族的形勢,他們也無法繼續占據北疆四郡了。勝利不是靠老天爺的賞賜和運氣就能得到的,要靠自已的努力和奮鬥。

為此,須蔔骨都侯等胡族首領經過很長時間的商議,定下了堅決阻擊漢軍進攻,大量殺傷漢軍兵力的作戰策略。他們打算在大戰初期應該利用定襄郡的復雜地形和堅固城池阻擊漢軍進攻速度和損耗漢軍的兵力,等到漢軍越過定襄郡進入草原之後,胡族聯軍則集結兵力,利用鐵騎的優勢尋找機會痛擊漢軍,並趁機打擊漢軍的糧草運輸。

迎戰漢軍的主要策略定下來之後,胡族首領為兵力部署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重點就是漢軍部署在河南一帶的徐榮麴義楊鳳趙雲劉豹的八萬六千大軍將向哪個方向攻擊。

一種意見認為徐榮所率的漢軍會強行渡河,直接北上攻擊五原,占據陰山要隘,切斷胡族聯軍的退路,和正面攻擊的漢軍主力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合圍胡族聯軍。須蔔骨都侯就持這種觀點,所以他堅決要求重兵駐守黃河以北的數座城池。

一種意見認為徐榮所率的漢軍如果要強行渡河,必然要付出驚人的代價,而且他渡河之後還要強攻城池,這時漢軍立足不穩,會迅速被胡族聯軍殲滅於黃河北岸,極有可能全軍覆沒。以李弘的用兵習慣,他不可能無視將士的生命出此下下之策。

白馬銅認為,徐榮所率的漢軍之所以集結於度遼大營,是因為這些軍隊有一部分本來就是駐守在度遼水的度遼營和駐守在長城要塞的風雲鐵騎營和武騎營整軍後改編的,還有一部分是由駐守在離石城大營的黃巾軍改編的,他們選擇距離軍隊最近的度遼營集結,無非就是為了節省體力和糧草。白馬銅說,徐榮的主攻方向應該是從沙南城方向渡河到箕陵,再由箕陵進入雲中郡。他在東路漢軍的配合下,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渡過黃河,然後他和李弘的主力大軍會合,這樣漢軍至少可以集結二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從正面向我們攻擊。所以白馬銅堅決要求在雲中一帶部署十萬大軍阻擊漢軍。

雙方爭執一段時間後,須蔔骨都侯的意見逐漸占據下風。漢軍有二十萬大軍,而胡族聯軍想盡一切辦法也就勉強湊齊了十五萬人,在兵力上占據明顯劣勢。如果再分兵阻敵,極有可能一戰而敗。但須蔔骨都侯是大單於,他的意見不能不尊重。拓跋鋒後來想了個折中的主意。在徐榮沒有渡過黃河會合李弘的大軍之前,須蔔骨都侯和旭葵率六萬大軍沿黃河數座城池和陰山各處要隘設下重兵,以防不測。一旦漢軍二十萬大軍全部聚集到了雲中一帶,駐守五原各城的軍隊則飛赴雲中戰場集結,以最強悍的兵力迎戰漢軍。

這個計策隨即得到了眾人的同意。

須蔔骨都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向河陰、美稷一帶派出了大量匈奴斥候。不久,從各種渠道搜集到的消息充分證明他的判斷是錯誤的。徐榮的主力已經趕到了沙南城準備渡河進入雲中郡會合李弘了,而漢軍在河陰城和羽帶原所建的兩座漢軍大營裏各自只有五千兵,根本就是虛張聲勢,至於運到兩座大營裏的糧草輜重更是一場騙局。有匈奴斥候冒充民夫混進運糧隊伍裏驚奇地發現民夫們早上把糧草輜重運進營帳,晚上卻又把它們拉了出來。兩座大營遠遠看上去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但其實裏面都是空的,除了民夫和一萬防守士卒,什麽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