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4章.立馬橫槍 第4節(上)(第2/2頁)

“李中郎何不說說,就依照你的直觀看法說說。你覺得我們這個計劃還有什麽欠缺的地方?”陶謙追問了一句。他對這個計劃傾注了很大的心血,渴望成功。

李弘遲疑了一下,說道:“這個計劃如果大家都忠實地,不折不扣地去執行,肯定能成功。問題是……”他望望陶謙急切地眼神,突然想起臨行前審配對自己說的話,頓時把後面半截話吞了回去。

“問題是什麽?李中郎怎麽不說了。”張溫好奇地問道。

李弘急忙掩飾道:“問題是邊章和韓遂會不會上當。如果他們得到消息,知道我們的援軍已經趕到長安,會不會停步不前?或者提前會合北宮伯玉的部隊,十三萬人同時趕過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沒有機會了。”

張溫和陶謙對視了一眼,兩人都笑了起來。

“為了防止援軍的行蹤被泄密,你的行軍路線都是我們特意安排的,路上可以避開許多百姓居住集中的地方。到了三輔之後,你們基本上都是在夜間行軍。所以,敵人知道你們已經趕到右扶風的可能性很小。”張溫信心十足地說道。

隨後幾個又閑聊一會,李弘和鮮於輔告辭離去。陶謙一直把他們送出了大營。

“子民。”陶謙突然親熱地拉住他,小聲說道:“你沒有說真話。”

李弘笑道:“大人說笑了,我哪裏說假話了。”

陶謙仔細看了他一眼,傲氣十足地說道:“你對太尉大人說不知道的時候,我還以為你真有問題。”陶謙指指自己的腦袋,意思是說自己懷疑他如傳言所說是個白癡,“但後來你突然改口了。你以為我看不出來嗎?”

李弘尷尬地笑道:“大人一定想知道嗎?”

“對,你說說。這個計策雖然是太尉大人一手所定,但傾注了我許多心血。你一定要說說,有什麽問題?”

“請問大人,你認為這個計劃可行嗎?”李弘反問道。

陶謙吃了一驚。鮮於輔也不解地望著李弘。李弘這句話說得有點令人心驚。

“子民,你說這話是什麽意思?”鮮於輔小聲問道,“司馬大人面前,不要亂說。”

李弘嘆了一口氣,說道:“我們都是幽州人,說說也無妨,諒陶大人也能理解。”

“太尉大人的這個計策本身的確很好,成功性很大,雖然我們圍殲敵人的部隊太少,但殲滅邊章韓遂的八萬大軍還是有把握的。問題是太尉大人急於平定西涼,總想一戰而定,他忘記什麽叫竭澤而漁了。”

陶謙望著李弘笑道:“子民,沒想到你小小年紀竟然有這等見地,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與眾不同。不錯,很不錯。當初我的確對這個計劃質疑過,但他是太尉,我能說什麽?”

鮮於輔隨即反應過來。他小心翼翼地問道:“子民,你的意思是指部隊力量不夠,不適宜進行這種大範圍的運動圍殲?”

“是的,如果我們有三十萬部隊,這戰就好打了。”李弘說道:“十五萬對敵人十六萬,而且第一戰還是圍殲西涼叛軍八萬主力,這戰太難打了。我們參加圍殲的部隊數量太少,形成不了絕對優勢。即使打下邊章,也是慘勝之局,很難再戰勝北宮伯玉的五萬步騎了。”

“此戰打完,最好的結果就是西涼叛軍被我們全殲,但我們自己肯定所剩無幾了。最後的結局就是任由羌胡為禍西涼各郡,而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沒有可以威懾他們的部隊。朝廷若再想組建一支幾萬人的精銳大軍進入西涼攻擊叛羌,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錢財,後期的投入也很大。”

“如果現在我們不進行這場大戰,部隊分批進入西涼,把戰場移到漢陽,金城各郡,互相支援,互相掩護,分割包圍羌胡,離間招撫叛軍,耐心尋找機會,時間一長,叛軍就會因為沒有糧食,沒有羌胡的支持而失敗。”

“這樣我們十幾萬部隊就存留下來了,可以繼續駐守邊疆。有了部隊,有了士兵,就可以為國家解決許多難題。”

“西涼的十幾萬叛軍也能存活。有了這十幾萬人口,西涼的總人口就會維持在六十萬人左右,西涼才有恢復發展的可能。在邊疆,在西涼,沒有人口,即使穩定下來了,也發展不起來。發展不起來,百姓就窮,而當地官僚為了斂財,就會更加腐敗,結果不言自明。所以保證西疆的人口非常重要,這是保證西疆穩定的根本。”

“如果大家都沒有飯吃,叛軍就打不盡,而羌胡就更打不盡。你看冀州的黃巾軍,打得完嗎?要解決叛軍問題,首先要解決他們的肚子,而不是他們的腦袋。解決西涼問題就象解決幽州問題一樣,必須要以招撫為主,打擊為輔的辦法,同時適當減免百姓賦稅,安排更多的胡族入居漢境。我覺得劉大人在幽州施行的一套辦法完全可以照搬到西涼來。只要州郡官員執行得利,西涼肯定會逐漸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