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3章.風起雲湧 第16節(第2/4頁)

所以褚飛燕等首領堅持認為,未來幾年黃巾軍在戰略上還是以太行山為依托,牢牢掌握太行山附近的中山,常山,趙國,太原,上黨等幾個大郡,安撫境內百姓,恢復農耕手工生產,提高軍隊的戰鬥力,蓄積足夠的力量,打下紮實的根基,然後再做其他的事。

以黃巾軍目前的力量,即使打不過冀州軍隊,還可以退守太行山,保存實力。而遠征幽州,一旦部隊陷在幽州戰場上,長時間不能取得勝利,就要連續投入大量的部隊。這樣一來做為後方的趙國,常山,中山就沒有足夠的防守力量。如果冀州軍隊趁機來攻,部隊就會陷入兩面作戰的窘境,失敗就是一件必然的事。但後果是,幽州不但打不下來,後方幾郡也會丟失,而隨著軍隊數量的劇減,黃巾軍可能再一次失敗。

如果一切如張牛角所想,部隊一路所向披靡,從冀州的中山國一直打到幽州的漁陽,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因為路途遙遠,糧草補給很難跟上;一路打下的城池,還要派部隊駐守,攻擊的兵力會越來越少,阻力會越來越大。北疆的冬天來得早,一旦大雪下下來,十幾萬部隊的補給立即成了頭等大事,僅僅解決禦寒的衣服都會成為問題。十幾萬軍隊想靠在貧瘠的,大部分地方都是荒無人煙的幽州搶東西過冬,恐怕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

黃巾軍到了完全陌生的幽州,到底能不能站住腳?用什麽辦法站住腳?這些問題如果不考慮清楚就盲目地去打幽州,是不是妥當?

張牛角和一班極力主張攻打幽州的將領不同意他們的意見,認為黃巾軍應該吸取去年的教訓。

去年各地的黃巾軍在冬天來臨之後紛紛失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處在中原腹地,容易受到圍剿和攻擊。如果今年碰到同樣問題,部隊守不住可能還要逃亡太行山。。帶著成千上萬的忠心追隨黃巾軍的百姓,流民躲在山上,不是餓死也是窮死,那裏有什麽將來?

假如今年以主力開辟幽州戰場,奪取幽州,黃巾軍在北疆站住腳,那麽黃巾軍至少可以得到半年時間的發展和擴大。冬天,朝廷的軍隊和各地豪強的私軍對遠在幽州的黃巾軍鞭長莫及之下,可能只好放棄剿殺。到了明年的春天,黃巾軍在幽州紮穩了根基,就不用怕官軍的圍剿了。打下幽州,先割據一方。他認為憑著黃巾軍的實力完全可以實現這個目標。況且,一旦這個目標實現,對黃巾軍的發展和將來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張牛角在黃巾軍的威信太大,惟命是從的人太多,他的話就象去年的天公將軍張角一樣,和皇帝的聖旨差不了多少,基本上沒有人反對。他的意見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擁護。

如果真能打下幽州,先解決了地盤問題,對黃巾軍來說的確是個穩步發展的契機。幽州距離中原非常遠,朝廷要出兵攻打也同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黃巾軍暫時可以躲避鋒芒,得到喘息的時間。有了地盤,再解決吃飯問題就要簡單的多。幽州人口少,可供開墾的無主土地多,這樣幾百萬流民的吃飯問題就可以一次性解決掉。而冀州幾個郡就沒有幽州的條件。這幾個郡本身人口多,土地少,加上從外地湧來的流民,吃飯問題就是想解決都很困難。沒有土地可供耕種,說什麽都是枉然。

褚飛燕和楊鳳一班人見說服不了張牛角,只好抱著大帥肯定能夠成功的念頭,積極協助他展開遠征幽州的準備工作。

褚飛燕在張牛角率部攻擊幽州開始,就秘密率部離開趙國,趕到了中山國,準備給張牛角作後援。但他對冀州軍隊的動向一直非常關注,幾乎天天和留在趙國的楊鳳聯系。

現在趙國只有楊鳳,白繞的十萬大軍,常山只有王當,五鹿的十萬部隊,而且都不是主力,大部分士兵都是今年春夏的時候招募的流民。這種部隊如果和官軍的主力對戰平原,不輸就是奇跡了。僅僅有視死如歸的精神是不夠的。

他和楊鳳最擔心的就是冀州牧郭典招來援軍,展開對趙國和常山的進攻。在黃巾軍主力隨張牛角遠征幽州之際,郭典率軍來攻,對黃巾軍來說可是致命的一擊。憑黃巾軍的實力,不可能同時應付得了兩個戰場,那純粹就是自取滅亡。

自從黃巾軍主動在高邑,癭陶和冀州官軍的主力連番大戰之後,官軍的主力部隊損失較大。張牛角就是要做到這一點,他才敢放心北上。但褚飛燕和楊鳳不放心。冀州的官軍損失大,郭典就會向朝廷求援,鄰近的青州,兗州的官軍如果及時支援過來,黃巾軍同樣會遭到猛烈的進攻。

但張牛角很自信,他認為朝廷不會及時下旨調撥軍隊趕到冀州戰場。因為現在西涼戰場上,官軍形勢極度惡劣,北宮伯玉,邊章,韓遂等叛軍部隊連戰連捷,大軍直接威脅三輔,威脅長安,朝廷對他們的重視程度遠遠高於冀州太行山附近的黃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