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2章.燕趙風雲 第28節(第2/3頁)

他一貫堅持對胡人采取懷柔政策,他希望能和塞外的胡人和平相處。他以自己一顆真誠的心,感動和安撫了數不清的胡族貴族和普通百姓。他力排眾議,在上谷郡開設了許多集市,允許匈奴人,鮮卑人,烏丸人,扶余人,還有其他各族的胡人在這裏和漢人做交易,以物易物,互通有無,改善胡人和漢人的生活水平。他將大量的烏丸人內遷到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幫助他們建造房屋,教他們耕地養蠶,用盡一切辦法讓他們逐漸放棄遊牧生活,擺脫世世代代的貧窮。他極力和各部落首領搞好關系,在幽州國庫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依然向急需得到幫助的胡人部落提供食物和錢財。他不明白,自己做了這麽多好事,包括非常大度地釋放了在盧龍塞被擒的烏延和幾個部落大首領,為什麽這些胡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變本加厲要來入侵,要來擄掠,為什麽?

難道這些胡人當真就是豺狼本性,是一條永遠都喂不飽的狼?

劉虞想起了遠在遼東屬國任職的長史白馬公孫瓚。他曾經就對自己安撫胡人的作法提出過異議。他認為對胡人就應該殺,就應該搶,直到把他們殺得心膽俱裂,溫馴得就象庭院裏的狗:搶得他們一無所有,只知道吃飽肚子苟延殘喘,頭腦中只剩下食物為止。這樣,他們就不會有貪婪的欲望。沒有了欲望,他們就不會象現在這樣,動輒發兵入侵大漢國土,肆意搶殺擄掠大漢百姓了。

難道那個殘忍嗜殺的公孫瓚是對的?劉虞很困惑,很痛苦。兩個民族之間為什麽一定要相互仇殺,要相互征服對方,奴役對方,難道就不能友好地生活在一起嗎?

劉虞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匈奴人的左賢王於夫羅。匈奴人分裂成南北兩部之後,南匈奴在大漢國皇帝的允許下,南遷到並州北疆的雲中,朔方一帶居住,兩國子民幾十年來不是相處的不錯嗎?烏丸人南遷進入大漢國領土居住放牧之後,絕大部分部落不也是和大漢人相處的非常好嗎?鮮卑人為什麽就一定要攻打大漢國,妄圖霸占大漢國的領土呢?自從檀石槐統一鮮卑族以來,兩國之間就沒有停止過打仗,可雙方誰得到了好處?除了累累白骨,殷殷鮮血,無數孤兒寡母的眼淚,還有什麽?

但眼前血淋淋的戰場刺激得這位老人幾乎失去了自己的理智。

城破,留給城裏人的命運會是什麽?燒殺搶掠。男人會被殺死,女人和小孩會成為鮮卑人的奴隸。房屋會被燒毀,糧食和一切可以換到東西的物品都會被這些兇殘的蠻子搬回鮮卑國。所以,漁陽城決不能被敵人攻破。

劉虞看到了自己從涿郡帶過來的軍司馬於隨。於隨是個健壯的中年人,一張扁平的臉,一雙精明的眼睛。他負傷了,腰上裹著厚厚的一層布,鮮血已經把布染紅了。

“大人,西城墻上只剩下六百名士兵了。您看要不要從東城墻上抽調一些兵力過來,否則這一側的防守可能很危險了。”於隨看到劉虞,急忙跑過來。

劉虞嘆了一口氣,沒有做聲。

城內的百姓被組織起來,分成了好幾個從事後勤服務的民屯。現在是戰鬥間隙期間,他們紛紛從自己藏身的地方跑出來,自覺的幹著自己該幹的工作。一部分人跑上城墻搬運屍體,運送傷兵。一部分人在城墻上收拾武器,把散落在各處的長箭集中到一起。更多的人往城墻上搬運石頭,擂木,成捆的長箭,嶄新的戰刀和長矛。城墻上一時間人來人往,叫喊聲連成了一片。

“如果我們從東城墻上抽調兵力,他們那裏的防守力量就會消弱,這對這個南城門的防守來說,沒有什麽意義。”李弘低聲說道。

“大人,不知道東門那邊的情況怎麽樣?”

“情況一定非常糟糕。他那邊只有一千五百人,對付鮮卑的五千人大軍,的確有些困難。熊霸是鮮卑人有名的戰將,智勇雙全。他昨天猛攻一天,田都尉的部隊就損失了三百多人,今天估計損失也不會低於這個數。”

“大人,現在援軍遲遲不見蹤跡,也不知道他們什麽時候能夠趕來。我們要是按這個速度繼續損耗下去,再過兩三天,士兵就要打光了。沒有士兵,西城墻我們怎麽守的住?”

“當然可以。”劉虞充滿自信地說道。

他用手指著眼前往來穿梭的人群說道:“看看這些漁陽城的百姓,他們就是我們最後一個預備隊,最後一道防線。他們和我們一樣,與漁陽城都是休戚相關,生死與共的。所以沒有人會放棄漁陽城。只要守住漁陽城,大家就有活路。”

於隨沒有說話,他非常尊敬和敬佩地望了一眼劉虞,然後躬身施禮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