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湖湘蠻夷書友的北疆兵制七策(第2/3頁)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我在書中的人物基本上沒幹什麽事,基本上跟個米蟲一樣,也該行使職能了。

營兵制修改補遺:

營兵制修改補遺:

兵制修改補遺四原則:首先要淘汰老弱病殘,其次要淘汰部分黃巾士兵和將領,再次要徹底控制黃巾士兵和征發的遊牧騎兵,最後完善鎮北軍(邊軍)、軍屯、民屯三級體系。

1.營兵制。以自願為原則,招募年滿二十且強壯者入營,五十除營,成為營兵後,其家屬稱為營戶授田百畝。由於並州現在已經實現了人人有田,授田百畝可能實際意義不大,故而改成保障有田百畝,且免除一切徭役稅賦,田中所產悉歸己有,而軍械自備改為官給。營兵不耕自己的私田,專心訓練,故而漢族步騎兵都可入營,遊牧民族不種田,另外考慮。軍糧平價收購不提,或許余糧收購制可成為整個北疆的政策,而不局限於營戶。黃巾士兵都是活不下去才出來造反的,當兵打仗並非其意願,只是不得不打。如果能不打仗就填飽肚子,會有很多人不願意當兵,以及被收編都並非出自自己的意願。特別是現有軍屯兵,很有些不情願,除選為營兵的外,按自願原則轉為民屯。或許他們可以為大漢抗胡出戰,但未必願意以當兵為職業。所以一個自願原則基本上能把包括軍屯在內的黃巾士兵淘汰個大半,也能使黃巾士兵不再私有,因為黃巾士兵是自願向鎮北軍應募,誰都不好阻止。原黃巾軍官也按自願原則進行處理,黃巾小帥成分太雜,絕大部分並不跟張燕楊鳳李弘一條心,開出優厚的遣返條件,反正北方四郡會有不少地方都尉縣尉的空缺,也算手下有兵,再給錢,給地,給宅,給官,把那些喜歡享福的都踢出去,到地方上去,不讓他們上戰場,在如此優厚的條件下,估計留下的只是孫親王當等少數張燕楊鳳的死黨,騰出位置可以安置原鎮北軍的軍官。孫親王當等少數不但要留下而且還要轉為正式的軍官,以作為榜樣,李弘應該有任命都尉以下的軍官的權力,都尉和都尉以上要由朝廷任命。

除鎮北軍府直屬的主力步兵營外,營兵還應該分出邊軍。

營兵中間有兩萬為邊軍,以部曲為單位分散駐紮在北方邊境的各個要點及雁門關上,收回四郡後,雁門關可能連一個營都不要,幾個部就夠了,派個中朗將坐鎮雁門關,統一指揮北部邊防軍。邊防軍在邊境組織屯田,解決自身生活需要。和主力營兵的區別是,在駐紮地區組織軍屯(官田而不是私田),目的是實現糧食自給,不靠內地輸送,明代就是如此。

原有軍屯太苦,如果按自願原則,人人都會轉為民屯。重整軍屯,以在民屯中自願招募為主,一郡一營,不脫鄉、不脫產,三時在家務農,一時集中教戰。同樣是耕官方田地,但接受招募者要比民屯減免兩成的上交糧食,只交三成,寓軍屯於民屯中,而不屬於營兵。現有兩郡和北方四郡共六營三萬。一個典農中郎將總領,一個地方都尉管一個營,地方都尉等各級軍官專門負責訓練,只向主力部隊補充兵員,不補充軍官,隨時保持固定人數,都尉等軍官位置安置享福的黃巾軍官,不讓他們上戰場。邊軍和軍屯中一營至少要有五分之一的騎兵。

民屯是重中之重,軍糧主要靠民屯提供,民屯有一百六十萬,足夠了。民屯是招募的流民屯田,田地是鎮北軍的,不能象營兵一樣劃到他們自己名下,屯田的糧食要有五成上交,而不是全歸己有,以保持營兵的吸引力。

三級當中,民屯沒有自己的田地,耕官田,上交五分糧。軍屯沒有自己的田地,上交三分糧,但要接受訓練。營兵有田百畝且田中所產皆歸己有。只有邊軍營兵除有私田外,還在駐屯地區屯田自給軍糧。

根據歷代屯田資料,曹魏的民屯是一人十五畝到四十五畝,明代軍戶屯田有耕牛和農具,是一戶五十畝到百畝(注意二者區別,分別是一人和一戶)。根據這個推算,一個健壯的成年男子在有耕牛和農具的情況下能耕田五十畝,一戶沒有健壯的成年男子的也應該在此水平,如果還有一個男丁或有請親屬或別人代耕的,百畝當不成問題,多了耕不過來,少了沒有意義。

2.遊牧騎兵募兵制。詳見七策部分,這裏再次說明。閻柔領護烏恒、徐榮領護鮮卑(把北部鮮卑也遷過來),張燕領護羌胡(把東羌收進來),鞠義領護匈奴。東漢境內本有不少歸附的鮮卑部落,只不過一般都劃入烏恒由烏恒校尉管理。現在單列,加上舞葉鮮卑和北部鮮卑以及俘虜,也是一支不輸於南匈奴、羌胡、烏恒的力量。遊牧騎兵改為單個招募制,而不是部落征發,那麽其中的軍官就由鎮北軍來臨時任命了,而不是部落小帥充當,征發過來的遊牧騎兵控制在小帥和首領手裏,而征募過來的控制在鎮北軍手裏。兩種編制方案,一種是遊牧民族的十進制,因為遊牧民族長於騎射遊鬥,所以多編制松散而靈活,千夫長及以下由鎮北軍任命招募而來的人充當,之上為漢族軍官。一種是漢軍騎兵編制(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五十人一隊,百人一屯,二百人一曲,千人一部。部由司馬領之,五千人一營,校尉為正,都尉為副。),漢軍騎兵長於格殺沖突,所以編制多嚴整而對士兵控制力強。采用這種編制的話,部司馬以上軍官將由漢族軍官充任,而且這樣的話各中郎將府還要準備兩個校尉和兩個都尉,中郎將府只是個架子,五個人平時不管事和兵,戰時一經動員迅速補充士兵和中下級軍官。我個人比較傾向前一種,後一種只是備用,一是怕黃巾為主的營兵中安置不了那麽多軍官。二是胡漢騎兵便於按擅長分工,度遼營居中突擊,胡騎兩翼遊鬥。這樣,使匈奴中郎將鞠義將本部匈奴騎兵一萬,護鮮卑中郎將徐榮將本部鮮卑騎兵一萬,護烏恒中郎將閻柔將本部烏恒騎兵一萬,護羌胡中郎將張燕將本部羌胡騎兵一萬,加上度遼將軍鮮於輔的一萬度遼騎兵和鎮北將軍的本部黑豹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