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結局 第十九章 選擇(第3/8頁)

而清軍的主力,就在他的駐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鋒芒正銳。

弄清眼前形勢的盧象升,走出了大營。

和孫承宗一樣,他向著北方,行叩拜禮。

然後,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作戰多年,身經幾十戰,無一敗績,今日彈盡糧絕,敵眾我寡,而我決心已定,明日出戰,願戰者隨,願走者留,但求以死報國,不求生還!〗

十二月二十一日,盧象升率五千人,向前進發,所部皆從,無一人留守。

出發的時候,盧象升身穿孝服,這意味著,他沒有打算活著回來。

前進至巨鹿時,遭遇清軍主力部隊,作戰開始。

清軍的人數,至今尚不清楚,根據史料推斷,至少在三萬以上,包圍了盧象升部。

面對強敵,盧象升毫無畏懼。他列陣迎敵,與清軍展開死戰,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戰況極為慘烈,盧象升率部反復沖擊,左沖右突,清軍損失極大。

在這天臨近夜晚的時候,盧象升明白,敗局已定了。

他的火炮、箭矢已經全部用盡,所部人馬所剩無幾。

但他依然揮舞馬刀,繼續戰鬥,為了他最後的選擇。

然後,清朝官員編寫的史料告訴我們,他非常頑強,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奮戰。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殺死了幾十名清兵。

但他還是死了,負傷力竭而死,盡忠報國而死。

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盧象升雖然位高權重,卻很年輕,死時,才剛滿四十歲。

他死的時候,身邊的一名親兵為了保住他的屍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數千人,除極少數外,全部戰死。

我再重復一遍,這就是氣節。

在明末的諸位將領中,盧象升是個很特殊的人,他雖率軍於亂世,卻不擾民、不貪汙,廉潔自律,堅持原則,從不妥協。

中庸有雲:

〖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

無論這個世界多麽混亂,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欽佩這樣的人。

【幽默】

記得不久前,我去央視對話節目做訪談,台下有問觀眾站起來,說,之前一直喜歡看你的書,但最近卻發現了個問題。

什麽問題?

之前喜歡看,是因為你寫的歷史很幽默,很樂觀,但最近發現你越來越不對勁,怎麽會越來越慘呢?

是啊,說句心裏話,我也沒想到會這樣,應該改變一下,這麽寫,比如崇禎沒有殺袁崇煥,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心臟病突發死了,接班的多爾袞也沒蹦幾天,就被孝莊幹掉了,然後孤兒寡母在遼東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進入山林後,沒過幾天,由於水土不服,也都過去了。

然後,偉大的大明朝終於千秋萬代,崇禎和他的子孫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

是的,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歷史的真相。

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範圍內,都沒有什麽大團圓結局。

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它都無法改變。

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拉到醫院急救都沒辦法的事實。

我感覺自己還是個比較實誠的人,所以在結局即將到來之前,我想,我應該跟您交個底,客觀地講,無論什麽朝代的史書,包括明朝在內,都不會讓你覺得輕松愉快,一直以來,幽默的並不是歷史,只是我而已。

雖然結局未必愉快,歷史的講述終將繼續,正如歷史本身那樣,但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將延續特長,接著幽默下去,不保證你不難受,至少高興點。

【忽悠】

正如以往,清軍沒有長期駐守的打算,搶了東西就跑了,回去怎麽分不知道,但被搶的明朝,那就慘了。

首先是將領,盧象升戰死,孫傳庭、洪承疇全都到了遼東,準備防守清軍,我說過,這是拆了東墻補西墻,沒辦法,不拆房子就塌了。

其次是兵力,能打仗的兵,無論是洪兵,還是秦兵,都調到遼東了。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東墻補上了,西墻塌了。

說起忽悠這個詞,近幾年極為流行,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說起這個詞,突然想起若有一天,此詞沖出東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該怎麽解釋,隨即有人發言,應該是cheat(欺騙)。

我想了一下,覺得似乎對,但不應該這麽簡單,畢竟如此傳神的詞,應該有一個傳神的翻譯,苦思冥想之後,我找到了一個比較恰當的翻譯:here and there。

回想過去十幾年,自打學習英語以來,我曾翻譯過不下兩篇英語文章,雖然字數較少(三百字左右),但回望短暫的翻譯生活,我認為這個詞是最為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