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結局 第十六章 孫傳庭(第4/6頁)

所以我一直認為,多學點語言,是會用得著的。

高迎祥就是吃了語言的虧,估計是屢次喊話沒成,也沒機會表達自己的誠意,所以被人窮追猛打了幾個月,也沒接上頭。

在眾多的民軍中,高迎祥的部隊,算是戰鬥力最強的,手下騎兵,每人兩匹馬,身穿重甲,也算是山寨版的關寧鐵騎。雖說戰鬥力還是差點,但山寨版有山寨版的優勢,比如……鉆山溝。

高迎祥鉆了鄖陽山區,祖寬是不鉆的,因為他的部隊,大部都是騎兵,且待遇優厚,工資高,要讓他們爬山,實在太過困難,盧象升協調了一個多月,也沒辦法。

照這個搞法,估計過幾個月,闖王同志帶著山寨鐵騎出來鬧騰,也就是個時間問題。

在這最為危急的時刻,更危急的事情發生了。

崇禎九年(1636)四月,當盧象升同志正在費盡口水勸人進山時,遼東的皇太極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建國。

皇太極建都於沈陽,定國號為清,定年號為崇德。

這一舉動表明,皇太極同志正式單飛,另立分店,準備單幹。

通常來講,新店開張,隔壁左右都要送點花圈花籃之類的賀禮,很明顯,明朝沒有這個打算,也沒這個預算。

不要緊,不送,就自己去搶。

崇禎九年(1636)六月,清軍發起進攻。

這次進攻的規模很大,人數有十萬人,統兵將領是當時清軍第一猛將阿濟格,此人擅長騎兵突擊,非常勇猛。

難得的是,他不但勇猛,腦子也很好用,關寧防線他是不去碰的,此次進關,他選擇的路線,是喜峰口。

此後的戰鬥沒有懸念,明朝的主力部隊,要麽在關寧防線,要麽在關內,所以阿濟格的搶掠之旅相當順利,連續突破明軍防線,只用了半個月,就打到了順義(今北京市順義區)。

我認為,阿濟格是個很能吃苦的人,具體表現為不怕跑路,不怕麻煩,到了北京城下,沒敢進去,就開始圍著北京跑圈,從順義跑到了懷柔(今北京懷柔區),又從懷柔跑到了密雲(今北京密雲區),據說還去了趟西山(今北京西山),圓滿完成了畫圈任務。

當然,他也沒白跑。據統計,此次率軍入侵,共攻克城池十二座,搶掠人口數十萬,金銀不計其數。

鑒於明朝主力無法趕到,只能堅壁清野,所以阿濟格在北京呆了很長時間,而且,他還是個很有點幽默感的人,據說他搶完走人時,還立了塊牌子,上寫四個字——各官免送!

我始終認為,王朝也好,帝國也罷,說穿了,就是個銀行,這邊收錢,那邊付錢,總而言之,拆東墻,補西墻。

不補不行,幾百年裏,跑來拆墻的人實在太多,國家治不好,老百姓鬧事,國防搞不好,強盜來鬧事,折騰了這邊,再去折騰那邊,邊拆邊補,邊補邊拆。

但國家也好,銀行也罷,都怕一件事——銀行術語,叫做擠兌,政治術語,叫內憂外患,街頭大媽術語,叫東墻西墻一起拆。

明朝大致就是這麽個狀況,客觀地看,如果只有李自成、張獻忠鬧事,是能搞定的,如果只有清軍入侵,也是能搞定的,偏偏這兩邊都鬧,就搞不定了。

於是一個月後,盧象升得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他被調離前線,等待他的新崗位,是宣大總督。

對於這個任命,無數後人為之捶腿、頓足、吐唾沫,說什麽眼看內患即將消停,盧象升卻走了,以至於局勢失去控制,崇禎昏庸等等等等。

在我看來,這個任命,無非是挖了東墻的磚,往西墻上補,不補不行,如此而已。

盧象升走了,兩年後,他將在新的崗位上,完成人生最壯烈的一幕。

【接班】

聽說盧象升離開的消息後,高迎祥非常高興,因為他很清楚,像盧閻王這樣的猛人,不是量產貨,他擦亮眼睛,等待著下一個對手的出現。

他等來的接班人,叫做王家楨。

王家楨,直隸人,時任兵部侍郎,此人口才極佳,善讀兵法,出謀劃策,滔滔不絕。

行了,直說吧,這是個廢柴。

他之所以被派來幹這活,實在是因為嘴太賤,太喜歡談兵法,太引人注目,最終得到了這份光榮的工作。

但王總督對自己的實力還是很明白的,剛到不久就上書皇帝,說自己身體比較弱,當五省總督太過勉為其難,幹巡撫就成。

崇禎還是很體貼的,讓他改行當了河南巡撫。

但王巡撫剛上任沒幾天,就遇上了一件千載難逢的倒黴事。

這件倒黴事,叫做兵變,兵變並不少見,之所以說是千載難逢,是因為參與兵變的,是王巡撫的家丁。

連家丁都兵變,實在難能可貴,連崇禎同志都哭笑不得,直接把他趕回家賣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