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萬國來朝 第十章 最後的秘密(第3/7頁)

做皇帝做到他這個份上,實在不容易啊。

按說有如此功績,朱棣也應該心滿意足了,但其實不然,在他坐在皇位上的每一個白天,睡在寢宮裏的每一個夜晚,有一件事情總是纏繞在他的心頭,如噩夢般揮之不去,斬之不絕。

是的,雄才大略的朱棣在他執政的每一個日日夜夜都掛念著這件事,恐懼著這件事。

朱允炆,你到底是死是活,現在何方?!

朱棣,不用再等多久了,你很快就會知道答案。

永樂二十年(1422),欠收拾的阿魯台又開始鬧事,他率軍大舉進攻明朝邊境,其本意只是小打小鬧,想幹一票搶劫而已,估計明朝也不會把他怎麽樣,這一套理論用在別人身上有可能行得通,但可惜的是,他的對手是從不妥協的朱棣。

朱棣聽說這個十二年前被打服的小弟又不服了,也不多說,雖已年屆花甲(當時五十五歲),好勇鬥狠的個性卻從未減退。

不服就打到你服為止!

同年三月,朱棣又一次親征,大軍浩浩蕩蕩向韃靼進發,一路上都沒有遇到什麽像樣的抵抗,到了七月,大軍抵達沙琿原(地名),接近了阿魯台的老巢。

阿魯台實行不抵抗政策,是否有什麽後著呢?

答案是沒有。

阿魯台不抵抗的原因很簡單,他沒有能力抵抗。

這位當年曾立志於恢復蒙古帝國的人已經蛻變成了一個小毛賊,只能搶搶劫,鬧鬧事,他沒有退敵的辦法,唯一的應對就是帶著老婆孩子跑路。

蕩平了阿魯台的老巢後,朱棣準備班師回朝,由於當時兀良哈三衛與阿魯台已經互相勾結,所以朱棣決定回去的路上順便教訓一下這個當年的下屬。

他命令部隊向西開進,並說道:“兀良哈知道我軍前來,必然向西撤退,在那裏等著他們就是了。”

部下們面面相覷,人家往哪邊撤退,你是怎麽知道的?

可是皇帝說話,自然要聽,大軍隨即向西邊轉移,八月到達齊拉爾河,正好遇到了兀良哈的軍隊及部落。

兀良哈十分驚慌,朱棣卻十分興奮,按照現在的退休制度,他已經到了退休年齡,雖然按照級別劃定,他應該是廳級以上幹部,估計還能幹很長時間,但中國歷史上,皇帝到了他這個年紀,還親自拿刀砍人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值此遇敵之時,他橫刀立馬,以五十五歲之高齡再次帶領騎兵親自沖入敵陣,大破兀良哈(斬首數百級,余皆走散)。

此後他又率軍追擊,一舉掃平了兀良哈的巢穴,這才心滿意足地回了家。

從朱棣的種種行為經歷來看,他是一個熱愛戰爭陶醉於戰爭的人,是一個天生的戰士。

上天並沒有虧待這位喜歡打仗,熱愛戰爭的皇帝,僅僅一年之後,他又一次親征韃靼,不過這次出征的緣由卻十分奇特,很明顯是沒事找事。

永樂二十一年(1423)七月,邊關將領報告阿魯台有可能(注意此處)會進攻邊界,本來這不過是一份普通的邊關報告,朱棣卻二話不說,馬上準備親征。

人家都說了,只是可能而已,而且邊關既然能夠收到情報,必然有準備,何需皇帝陛下親自出馬?

就算阿魯台真的想要襲擊邊界,估計他也會說:“我還沒動手呢,就算打也是小打,你幹嘛搞這麽大陣勢?”

其實朱棣的動機十分簡單:

實話說了吧,就是想打你,你能怎麽樣?

看來先發制人的政策絕非今日某大國首先發明的,這是歷史上所有的強者通用的法則。

同年八月,朱棣第四次親征,千裏之外的阿魯台得到消息後,馬上就開始收拾東西,準備溜號。他已經習慣了扮演逃亡者,並掌握了這一角色的行動規律和行為準則——你來我就跑,安全第一。

這是一次不成功的遠征,由於阿魯台逃得十分徹底,朱棣什麽也沒有打著,只好班師回朝。

雖然此次遠征並無收獲,朱棣卻在遠征途中獲得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禮物,一件對他而言價值連城的禮物。

這件禮物就是他已苦苦尋覓二十年的答案。

【最後的答案】

胡濙終於回來了。

十六年前,他接受了秘密的使命,獨自出行兩湖江浙,探訪大小寺廟,只為了尋找朱允炆的行蹤,十年之間費盡心力,卻毫無收獲。

胡濙十分清楚,朱棣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商量的人,自他接受這個任務起,自己的命運就只剩下了兩種結局,要麽找到朱允炆,要麽繼續尋找,直到自己死去,另一個人來接替他。

沒有同伴,沒有朋友,不能傾訴也無法傾訴,胡濙就這樣苦苦尋找了十幾年,這期間他沒有回過家,連母親去世他也無法回家探望,因為在使命完成之前,他沒有回家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