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部 長河落日 十三 再起風波

德川家康早早結束了召見諸將,然後用了大約一刻鐘,對義直和賴宣講評戰事,之後便睡去了。

京都的夏日非常悶熱,進了蚊帳,家康越發擔心起白天發生諸事:我責備得有些過分了。為何在眾人面前,唯獨對忠輝如此嚴厲?是對兒女過分疼愛了?義直身邊有成瀨正成,賴宣身邊則有安藤直次,忠輝身邊卻無一個能夠讓人放心的、有能力的家老。先前看中的大久保長安背離了正道,現在留在忠輝身邊的皆川廣照雖然剛直不阿,卻管束不了忠輝。忠輝異父同母姊婿花井吉成雖然位居家老,但能耐有限。目下能夠教導忠輝並管住他的,只有其嶽父伊達政宗。

我把對政宗的怨氣全都撒在了忠輝身上……想到這裏,家康愈發覺得忠輝可憐。忠輝不管性情還是長相,都與信康頗像。如果培言得當,說不定真能成為如信長公般的一代名將。然而,他也似信康,身邊無良輔。長此以往,他的資質反而會使他走向邪路。最近最讓人擔心的,正是其嶽父政宗。

我看錯了政宗?家康非常清楚政宗的野心和鬥志,據他觀察,對全盛時候的太閣亦從不生懼的,天下只有自己和伊達政宗。政宗此人天生才具出眾,能夠敏察時局轉變,不會逆潮流而動。在歲月的洗刷下,如今他那超出尋常的野心和鬥志更是成熟。因此,家康當年選擇與他結為姻親,自有深意。然而,如今局面卻變得更是復雜,因隨著歲月流逝,政宗的野心似也變得越來越大。

政宗現在總夢想著借助家康締造的盛世之力,去世間海洋叱咤風雲。因他生性謹慎,做事絕不草率。這樣一來,他其實和秀吉公無甚兩樣,不知心有多高。政宗若始終懷揣夢想,對將軍提出種種建議還好,但是不知從何時起,他已對女婿忠輝大加利用。家康認為,此大坂之戰,政宗對忠輝過分庇護,不讓他身赴險境,並非只是出於嶽父對女婿的愛護,更是為了自身。

人各有志,但多數人仍念天下太平。為了實現此願,就必須扼殺些許野心。秀吉公不知自控,他發動文祿之役,最終黯然離世。

秀吉公若在統一天下之後,能夠下令:“現在已是世人希望得到的太平時世,當天下息兵。”從此一心整頓內政,便早已建成一個天下太平的日本國。然,秀吉公卻懈怠內政,這或許是因為他乃是於戰亂頻仍、烽火連天中成長起來,亦是因為他逢戰必勝,自滿遂生。總之,他晚年之為,將前半世之功一筆勾銷了。

在秀吉決定出兵朝鮮之時,家康認為,那是出於不畏神佛的傲慢,亦經常這般告誡自己:“只知勝而不知敗,必害其身。”同樣,他亦經常用此言告誡親信。所謂戰事,就無必勝之理,若強求之,不過出於粗人錯覺。不僅戰事,任何爭鬥,勝敗皆各半。只是現世的戰事,除了勝敗,還有“和談”之路。若不知疲倦地打下去,不論如何強大,腹內終空,勝者終將成為敗者。

秀吉公用兵之才世間罕見。小牧合戰之時,家康雖曾有幾分勝算,當時若非秀吉相讓幾分,最後鹿死誰手,實未可知。

只有秀吉公才是不知有敗的古今第一英雄。然而,就是因為“不知有敗”,才導致他晚年不堪。發動了對朝戰爭,還欲遠征大明國,甚至要把天竺納入自己掌中。他被野心和夢想沖昏了頭腦,若非如此,他或許真能作為一個不敗名將,成為開辟太平的雄傑之士,天下蒼生部對其感激不盡,永世為之歌功頌德。但他並未因為平定天下而稍駐腳步,後在病痛和苦悶中悵然而去。

神佛的懲罰往往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降臨。家康認為,若有人會再犯太閣舊錯,此人必是伊達政宗。但現在,忠輝也有可能被卷入政宗的噩夢。忠輝之秉性出類拔萃,頭腦更在將軍之上,因此,他才會討要大坂城。他真是一個毫無顧忌、不知勝敗、不通人情世故之人!

家康躺在鋪中思來想去,竟然不能成寐,此情形真是少見。許是因為秀賴和千姬之事未能如意,傷了他的心。他由秀賴想至千姬,由千姬想至信康,亦想起信康的切腹。信康便是因行為不端招致死難。

但忠輝畢竟是將軍兄弟,他心中自有算計:連義直都成了名古屋城主,自己成為大坂城主有何稀奇?而且,他曾經宣稱,一旦入主大坂,便會一手承攬外交事務,不分南蠻紅毛,要將所有的歐羅巴人都聚到大坂,向世間宣揚日本國威,這種霸氣真似當年的秀吉。細察之,這種霸氣其實與伊達政宗密不可分。

“我的志向乃在天下,非在這大坂城下奔來跑去。”此戰中,忠輝未至最前方迎戰,怕是因為心裏生著這等輕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