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 大坂風雲 二十四 最後一坎(第5/7頁)

秀忠絕非認為父親已經老糊塗了,但總覺得,父親如此手軟,無非出自對千姬的溺愛。世人皆言,隔代相親,孫子比兒子更覺可愛,但斷不可因私情而誤了天下大事。這絕非秀忠一人的想法。家康自己開口便講這個,秀忠不過是以此來嚴格自律罷了。絕不能因阿千而給父親最後的人生留下憾事,此為忠厚誠實的孝子秀忠的真實想法。因此,他打發土井利勝追上家康,要求密談。

家康人距濱松只十六裏的中泉行苑,在此接見了土井利勝。中泉位於見付南面,古為遠江的治所。

家康在此地建行苑,為天正六年。在濱松城的那些年月,家康時常到此處休養狩獵。此行苑後來漸漸成中泉寺,煙火不斷。

家康心緒不錯,入苑之後,立刻把土井利勝叫進去,主動令閑雜人退了下去。“大炊啊,我亦有一事想令你立時轉告將軍。”

聽了這話,土井利勝忙低下頭,他已猜出家康要說什麽。

“右府特意派使者來慰問,我和使者在吉良會了面。你猜他們當時送何禮物?”

“在下實不知。”

“是棉襖。不過,可非尋常的棉襖,乃是右府親自讓人染的布料,阿千親手縫制,回頭讓你也看看。”

土井利勝困窘起來,“此事暫且放一放,在下想先告訴大人一件大事。”

“先放一放?”

“是。將軍已勸右府夫人自盡。如此一來,這棉襖或許就變成……生死離別的禮物了。”利勝咬咬牙,慌忙垂下腦袋。

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家康猛從扶幾上探出身子,急急正了正姿勢。利勝的話太令人意外,他一時竟無話可說,“大炊……”

“大人必然很是吃驚,可此為事實。將軍已通過阿小勸少夫人自盡了。雖未接到回音,但事情已……”

剛聽到這裏,家康用力地揮手道:“為何?你為何不加阻攔?”

“勸了,但將軍不聽。”

“蠢貨!”

“在下慚愧。”

“阿千……在這世上剛體會到女人的幸福。”

“在下也這麽認為。”

“大炊,你明白嗎,年輕氣盛時,人都會胡鬧。但隨著年紀的增長,血性都會逐漸收斂。若少了寬諒之心,必會血流成河。右府的血性正在收斂,我看得很是清楚。可是,在這種時候,將軍竟然不與我商量,就令阿千自盡。將軍瘋了嗎?”家康大聲申斥著,旋又沉默無語。他忽地發現,秀忠作出如此決斷,完全與平常不同。對秀忠來說,千姬也是一個可憐的、招人疼愛的女兒……那麽惹人愛憐的女兒,為何非逼她自盡不可?如連問都不問一聲,只是一味申斥秀忠,亦絕非處事之道。

“大炊。”

“大人。”

“將軍說,定要攻打大坂?”

“是。毒瘤不除,身無寧日;浪人不去,天無寧日。若不把裏面的膿全擠出來,太平盛世必是一場空!”

“所以,若可憐的阿千還在城裏,將軍便無法痛下決心攻城?”

“請恕在下直言,在下以為,將軍的考慮似……不止這些。”

“還不止這些?”

“將軍也疼愛阿千,若跟大人商量,大人必不答應,故唯有獨斷行事,才能盡到孝道。這是在下的一點感受。”

“不夠!”

“哦?”

“只是這樣,怎能治得了天下?你若是真正的忠臣,就當在這種時候進諫。呀,這算是什麽事?小肚雞腸!鼠目寸光!”罵著罵著,家康的眼前一片昏黑。

前一些時日,家康實在快慰,現在受到的打擊方格外沉重。對於浪人,家康不似秀忠那般敏感。他認為,移封便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正因太閣曾居此號令天下的大坂城,浪人的野心才會膨脹。但,若豐臣氏移到大和郡山,情況就截然不同了。秀賴也定會把剩余的餞財分散殆盡。那些既有戰功又有氣節的浪人,則可在幕府的授意下,讓大名收留,偌多人自可找到新的主子。剩下的亦會棄城而去。這樣,豐臣氏的負擔就輕了許多。若再讓豐臣氏像土佐、薩摩那般屯田墾荒,自會豐衣足食。只要方法得當,武士依然可保持自己的錚錚鐵骨。

但土井利勝對家康的這些心思並不知悉。

“將軍命在下追來,實際上是命在下暗中把他的意思轉達與大人。若照此下去,大坂之亂斷難平息。最為關鍵的,是如今的大坂城裏,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大人議和的真意,因此,騷亂只能越來越大。從城下到京都,浪人已在頻頻招募同道。”

家康無力地點頭,嘆息了一聲,“將軍是這般看的?”

“是。城濠填埋,城郭拆除,面對這種不利的形勢,眾人再怎麽憤怒,也無法與關東作戰。他們若能看清這些就好了。但可悲的是,浪人中的絕大多數都已昏了頭,只知憤怒,氣氛亦愈來愈緊張。他們完全可能把澱夫人、右府和千姬小姐都作為人質關於城內,再把阿千小姐作為談判的籌碼,百般為難我們。現在,甚至有人引用武田信玄的話,說人就是城,人就是濠,日後千姬就是城濠!就算大坂的城濠可以填埋,千姬這道城濠永遠無法填埋!因此,將軍亦是含著熱淚與阿小聯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