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人之弱點

南唐宮廷政變幾天後,李慶安已身在浚儀縣,浚儀縣是汴州的州治所在,也就是今天的開封,沿汴河再向南走數十裏,便抵達陳留縣。

視察漕運和江南是他早就安排好的計劃,開元之所以能盛世,在於年輕的李隆基勵精圖治,名相輩出,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

另一個關鍵點便是江南得以開發,漕運疏通,使江南物資大量運抵關中,官倉富足,稅賦輕減,各地物價低廉,人民生活普遍富足,開元盛世方得以出現。

但隨著李隆基放縱權貴對土地的兼並,終於使得天下財富越來越集中在權貴手中,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說到底還是一個切蛋糕的問題,古今亦同。

但隨著安祿山叛亂和朝廷內部的巨變,天下財富又面臨重新洗牌,作為掌天下大權者,李慶安首先要考慮恢復秩序,恢復被兵亂破壞殆盡的河北民生,這就需要朝廷掌握大量的資源,其中最關鍵的是糧食。

他準備用十年的時間休養生息,使大唐的人口恢復到天寶初年的水平,而經濟恢復到開元十年,那時大唐的繁盛將再度出現。

在他所有的計劃中,漕運和江南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漕運並不僅僅是官運,漕運其實是一種交通,唐朝沒有汽車火車,也無法出現,但卻能大力發展水運,水運的量大便捷同樣能溝通南北東西,發揮商品物資交流的巨大作用。

在天下漸漸平定之後,他的關注重心也將轉到經濟上來。

浚儀是漕運最重要的中轉站之一,汴河和白溝河在這裏交匯,早在開元年間,這裏的汴河沿岸便修建了巨大的倉庫群和物資堆放地,由於漕河堵塞,天寶後期這裏便漸漸冷清下來,物資越來越少,巨大的倉庫群也成了無數流民和野狗野貓的棲息之地,原本因漕運而繁華的浚儀縣經濟也開始衰敗下來。

但隨著朝廷對漕運的再度重視,左相國崔寧親自赴江淮、河南疏通漕運,作為整個河南道的河運中心樞紐,作為河南道觀察使駐地和河南漕運府駐地,浚儀縣的重要地位再一次彰顯。

李慶安這一次東巡主要以乘船為主,二十幾艘官船在汴河內行駛,兩岸依舊有騎兵隊護衛,天下著蒙蒙細雨,兩岸是兩排防風樹,樹木蔥郁,在樹木的縫隙裏不斷可以看見大片農田和村莊,冬小麥已經收割,水稻種下去了,水田中一片綠油油的景象。

不時有在田裏勞作的農民擡頭向這邊望來,他們頭戴竹笠,在田間忙碌著,汴河兩岸仿佛就是一幅平靜而充滿生機的畫卷。

李慶安負手站在船頭,遠遠地欣賞這幅美麗的畫卷,河南道沒有遭遇安史之亂地摧殘,這一直讓他感到十分欣慰,河北雖然塗炭,但畢竟地域不大,而且大部分民眾都已順利轉移,安史之亂的禍患已經降到了最小,河東、河南這兩大中原腹地沒有被破壞,這就為他的大唐中興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時,有親兵大喊:“上將軍,前方已到浚儀碼頭了。”

南方兩裏外的浚儀碼頭已經清晰可見,一片巨大的倉庫群從樹梢上方顯現出來,他們在船上便可感受到碼頭上敲鑼打鼓的歡迎氣氛,估計地方官全來了。

李慶安忽然想起一事,便對韋青平笑道:“過幾天路過陳留時,我倒想上岸去看一看,去看一個故人,估計他傷勢也快好了。”

韋青平沒有回答,李慶安回頭看了一眼,見幕僚韋青平正坐在地圖前,雙手抱著一個茶杯,一臉憂心忡忡,沒有聽見他說話,從上午開始他就這樣了,李慶安不由笑了笑問道:“韋先生還在想成都之事嗎?”

韋青平嘆息道:“沒想到最後竟然是李系贏了,此人崇尚武力,性格暴戾,想讓他投降,估計很難,他必然會全力抵抗,我擔心蜀中浩劫啊!”

“嗯!”

李慶安也點了點頭,“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彭王李僅占據天時地利人和,但最後還是輸了,只能說是上天不眷顧他,也只能說他在大事決斷上比不上李系一黨,李僅失敗,那必然難逃一死,只可惜閻凱沒有能脫身,也跟著玉石俱焚了,這也算是我的損失,好好厚待他家人,也算是給他一個交代吧!”

韋青平還是有一點不甘心,他又問道:“殿下,難道蜀中就沒有避免浩劫的可能嗎?河北道已經毀了,如果巴蜀再毀,生民塗炭,大唐的復興就不會那麽容易了,殿下,我最擔心的是這個。”

李慶安沉吟一下,“先生的擔憂其實也曾是我的擔憂,我之所以遲遲不發動對南唐的進攻,就是希望他們內部生變,我們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拿下南唐,如果李亨願意投降,我甚至可以讓他做一個逍遙王爺,當然,我也知道這不可能,所以我才想利用南唐的太子之爭,盡可能地削弱南唐實力,只是我沒有想到李僅會那麽軟弱,但事情還有挽回的余地,每個人都有弱點,我們只要抓到關鍵人物的弱點,或許也能避免蜀中的兵災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