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王府宦官

靈州是朔方節度使的軍衙所在地,位於黃河東岸,是一座周長四十余裏的大城,有居民近三十萬人,大部分都是朔方軍的軍戶家屬。

這一帶也是河套平原的起點,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農業十分發達,由於朔方軍有重兵在這裏駐紮,因此,這一帶的軍田尤其廣袤,軍田有兩種,一種是軍戶田,也就是士兵家屬賴以生存的土地,而另一種則是軍糧田,由士兵屯田耕作,朔方軍原有編制是六萬四千七百人,雖然朝廷每年會有糧食運至,但大部分軍糧還是自己耕種,尤其郭子儀接任節度使一職後,更加重視屯田,他鼓勵軍隊開墾土地,短短兩年,軍糧田便增加了一倍。

其實李慶安的情報還是停留在兩年以前,按照兩年前的軍糧田規模,朔方軍確實養活不了十萬大軍,最多只能供養四萬人。

但經過郭子儀幾年的努力,現在他憑借靈州的軍糧田和河套地區廣袤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他已經能養活十萬大軍了。

這就是郭子儀放棄關內道的主要原因,他是朔方節度使,關內道本來就不是朔方節度的傳統勢力範圍,現在李慶安強勢東歸,郭子儀不願意和李慶安發生矛盾,他便主動退讓,撤回到了朔方的原領地。

大帳內靜悄悄的,郭子儀獨自坐在帥案前沉思不語,他剛剛接到消息,涇州鬧匪患,李慶安已經派五千軍入涇州剿匪。

這個消息令郭子儀的心中一陣苦笑,他當然知道安定縣內有山賊,只是這場匪患來得太巧了,他前腳剛走,匪患便後腳鬧了起來,雖然看似合情合理,一切都順理成章,但郭子儀還是看懂了李慶安的真實用意,他派五千軍入涇州,名義是剿匪,但實際上是試探自己的反應。

也由此可見,李慶安並不相信自己的撤軍,他對自己充滿了警惕,不過這也難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打鼾,李慶安控制了關中、隴右、河西、安西等廣袤無垠的土地,而自己卻率十萬大軍懸在他頭頂,向南可進關中,向西可進隴右、河西甚至安西,嚴重威脅到了他的根基安全,所以李慶安進關中後第一個要對付的並不是成都李隆基,而是自己,這也在情理之中。

想到這,郭子儀不由長嘆了一口氣,背著手慢慢走到大帳前,凝視著南方的天空,他和其他人一樣,其實也看出了李慶安有登基的野心,雖然李慶安也是李唐宗室,又是僅次於皇帝和儲君的親王,但郭子儀並不支持李慶安登基。

這或許是源於郭子儀心中根深蒂固的正統思想作祟,建成太子早在百年前便已不再是大唐的正統,大唐的嫡系正統應該是太宗的後人。

這就像一個遠房偏庶要去繼承一個大家族的族長一樣,很難讓人接受,李慶安之所以被封為趙王,不過是因為他實力強大,敬宗皇帝被迫封爵,否則,像李林甫也是李氏之後,難道他也可以繼承皇位不成?

這次郭子儀北撤靈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慶安並沒有篡位登基,而是立了李豫的兒子為帝。

這讓他松了一口氣,可如果李慶安真的強行登基了,他又該如何?連郭子儀自己的都不知道,但有一定是肯定,他絕不會支持,他或許就會去支持李隆基,當然,前提是李隆基不能立李亨為儲君,他同樣也不能接受一個殺了兩任皇帝之人為自己的聖上。

那麽他或許會去投靠荊王李瑁,或者去揚州投靠吳王李璘,總之,他郭子儀絕對不會跑去對李慶安三叩九拜。

但李慶安並沒有登基,立了年幼的新帝,郭子儀知道正是自己遲遲不肯進京覲見,才使李慶安對他充滿疑慮,派軍隊剿匪來試探他。

想到這,郭子儀便出帳對親兵道:“收拾一下吧!我們準備進京。”

……

六月下旬,長安也到了大暑之日,壓迫人的暑熱,熱得無情,太陽將長安的道路曬得焦幹、滾燙,腳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煙,空氣中仿佛流動著一種透明的熱浪,整個長安城都散發著一種燃燒的氣息。

長安城內仿佛沉寂了,所有人都躲在房內不肯出外,大街小巷都靜悄悄的,看不見一個行人。

這幾天李慶安也呆在自己的王府內,沒有入朝,李慶安的趙王府最早位於懷遠坊,原是武三思的老宅,由於這座府宅靠近西市,往來商客極多,運貨馬車晝夜不息,使坊內從早到晚都十分吵鬧,明月很不喜歡這裏。

當李慶安回京後,政事堂也感覺懷遠坊離皇城太遠,坊內的外來人十分繁雜,對李慶安的安全不利,也與他身份不符,政事堂便將位於興道坊的原太平公主宅子改成了新趙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