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吐蕃來使(第2/3頁)

……

次日上午,一隊長長的吐蕃人隊伍進入明德門,由於吐蕃在大唐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前去迎接吐蕃使臣的官員地位也較高,是鴻臚寺少卿崔晉,鴻臚寺有兩個少卿,一個是裴瑜,主管西域和回紇各國,一個就是這個崔晉,主管吐蕃南詔以及東北諸國。

崔晉是崔渙之侄,年約三十余歲,進士出身,能說一口流利的吐蕃語,他天不亮便趕到鹹陽,接到了長途跋涉而來的吐蕃使團。

吐蕃使團的主使叫達贊頓素,是吐蕃主管農牧業的大臣,他在吐蕃地位頗高,這幾年在他的主政下,吐蕃的農牧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他規定吐蕃人每家每戶都必須養一匹馬、一頭牦牛、一頭乳牛、一頭黃牛,他還開創了吐蕃夏季割青草、曬幹備冬的先例,也就是吐蕃人的放牧從原來的散養改為散養和圈養並舉,這就極大地提高了吐蕃的牲畜數量,因此達贊頓素被譽為吐蕃七良臣之一。

達贊頓素的素養很高,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外表顯得溫文爾雅,他說話也非常謙虛,臉上總掛著微笑,使人容易對心生好感。

盡管崔晉能說一口流利的吐蕃語,但在大唐,向來都是外族人來說漢語,而不是漢人去說外國語,所以吐蕃使團說的都是漢語。

“崔少卿,我上次來長安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這次再來大唐,依然感受到長安和二十年前一樣繁盛。”

達贊頓素望著朱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布局宏偉的長安城,他不由深深地感嘆道。

崔晉也笑道:“二十年還是會有很多變化,有些事情不去深入是感受不到。”

達贊頓素微微一笑道:“二十年前我就沒有深入,現在當然感受不到,不過大唐出現兩個朝廷,這倒是出人意料。”

崔晉淡淡道:“我們漢人自古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短暫的分裂必然會帶來更強大的盛唐,倒是大唐周邊其他藩國,一旦分裂就會走向衰弱,直至滅亡,特使請!”

達贊頓素幹笑兩聲,也道:“一路辛勞,是要休息一下了。”

吐蕃使團繼續前行,很快便抵達了皇城,鴻臚寺的客館位於皇城之內,有專人照管,前段時間來京城祝賀登基的西域各國使者已經陸續返回了,客館中空房頗多,吐蕃使團隨即被安排住了下來。

達贊頓素剛剛安頓好,連午飯都還沒有來得及吃,便開始準備下午和唐廷的第一次會談資料。

房間裏,兩名副手正忙碌地準備資料,達贊頓素則背著手在房內來回踱步,考慮著即將和唐廷的談判。

經過了幾年的勵精圖治和政治改革,尤其是吐蕃放寬了對奴隸的控制和對那囊氏等幾大家族的削弱,使吐蕃朝廷對高原各個部落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強,兵源劇增,吐蕃雄兵已由贊普即位之初的不到十萬人,發展到了帶甲士三十萬,牲畜數百萬頭,不僅完全恢復了曾經一度的衰弱,而且實力之強,更超過老贊普時代。

此時的吐蕃已經不甘心幾年前的失敗,他們要奪回一度失去的土地,尤其是盛產糧食的九曲和大非川一帶,要把疆域恢復到大唐八年前的程度,也就是唐蕃兩國以石堡城為界。

大相尚息達贊建議,吐蕃應該文功武略並舉,不僅要出兵爭地,還要派使臣前往大唐談判,從政治上取得制高點。

達贊頓素閉目沉思,臨行前贊普再三叮囑,他此行的任務是請唐軍撤離積石山一帶,把柏海和烏海還給吐蕃,那裏從來都是吐蕃的領土,如果唐軍能退回到大非川,吐蕃願與大唐會盟。

達贊頓素在成都覲見了南唐皇帝李隆基,他們的要求被李隆基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那麽這次長安之行,又會有多大的收獲?達贊頓素並不抱什麽希望。

“大論,資料和禮物已經準備好,剛才唐廷也派人來催過兩次,覲見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

達贊頓素點點頭,道:“好吧!現在出發去大明宮。”

……

吐蕃使臣覲見大唐皇帝的地方安排在紫宸殿的副殿之內,除了少年皇帝李適外,還有監國李亨,以及政事堂的全體成員,另外鴻臚寺的主要官員也將參見覲見。

自從李豫登基後,他大力推廣簡約之風,廢除了很多繁文縟節,其中也包括對外邦來使的接見,諸如舉行盛宴、大加賞賜和繁雜奢華的接見儀式等等,都統統被廢除,節儉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李適登基後,這種簡約之風得到了很好的延續,掌有實權的李慶安尤其贊賞這種簡約,他不只一次說過,接見外藩不在於形式,而在於接見的規格,比如今天接見吐蕃使臣,全體政事堂成員都出席,便足以表現對吐蕃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