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殺人立威(第2/3頁)

其實讓李亨為攝政王監國也是李慶安的想法,這不僅僅是因為李亨也有一點實力,支持他的人不少,更重要是李亨的野心,遲早會給他李慶安帶來所需要的機會。

雖然這是李慶安的底線,但談判還是需要一個過程,李慶安並沒有急著回答他,便端起茶杯笑道:“不知太上皇可有先帝的消息?”

“他此時應在漢中吧!十三郎對他很孝順,我想父皇應該感到如願以償才對。”

說到這,李亨忽然反應過來,有些驚訝地問道:“莫非李相國知道他的消息?”

李慶安點了點頭,“我知道一點,昨天我的斥候軍發現先帝出現在駱谷關,身邊有數千軍隊護衛,我想他今天應該進了關中,很可能正向長安而來。”

李亨沉默了,他相信李慶安說的是實話,以父皇的性子,這種機會他絕對不會輕易放過,以他的威望和號召力,恐怕除了李慶安之外,所有人都會向他俯首稱臣,就算他無法登基,但監國之位對他而言猶如探囊取物般簡單,那時就不是他的監國攝政王了,而是上皇監國,他明白李慶安的意思,李慶安是在告訴他,他即將面對最大的風險。

這下,李亨有點沉不住氣了,他便坦率道:“今天我來,就是想和李相國商量太子即位和政事堂的安排,不李相國可願意聽?”

“太上皇請講!”

“太子雖然即位新皇,但他畢竟年少,不能獨立處理政務,我為他祖父,有責任、也有這個資格替他暫為監國,大將軍為政事堂執政事筆、中書令右相,裴旻為吏部尚書,王珙依舊為左相門下侍中,李硯為刑部尚書不變,陳希烈依舊為兵部尚書,我推舉楊國忠為禮部尚書,這樣就有六相,還有一相,我願意聽取李相國的意思。”

六相中他們各占三席,還有一席,李亨便讓給李慶安,這就是他的讓步,如果李慶安能接受這個方案,那麽太子便將下午就登基,不再給李隆基任何機會。

“多謝太上皇對李慶安的信任,我願推舉張筠為戶部尚書,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條件。”

李慶安推舉張筠在李亨的意料之中,以張筠墻頭草的作風,他未必會成為李慶安一黨,此人是個變數,李亨便點點頭道:“誠如君所願,我也支持張筠回歸政事堂,至於李相國的條件,請盡管開口。”

李慶安淡淡一笑道:“早就在去年,我便給安西將士們許下過諾言,最晚半年之內,我會用孟雲和羅正義二者的人頭給安西軍將士一個交代,太上皇,不!攝政王殿下,這就是我的條件。”

……

中近午時分,長安各大城門全部開啟,這時,政事堂傳來消息,經過大臣們的緊急磋商,決定擁太子登基,由於太子年少,太上皇便暫攝監國一職,待太子成年後,將正式移交權力。

這個消息讓聚集在朱雀門前的數萬名太學生、官員以及長安民眾為之歡呼雀躍,他們的請願終於獲得了成功。

此時已是午飯時間,人群開始逐漸散去,太學生們三五成群,準備去酒肆中飲酒慶功。

下面便開始進入太子登基的準備環節,這個環節,應由百官之首的右相國來推動,在李亨的建議下,太子李適便親率長安五品以上官員共計四百余人前往明德門外迎接李慶安入城。

迎接有功之臣凱旋,一向是大唐的慣例,當初李豫便親率百官迎接李慶安從安西歸來,時隔近兩年,李豫已經不在,便由他的兒子再次迎接李慶安的歸來。

明德門外,數百名官員衣冠整齊,一個個肅穆而立,他們中既有堅決支持李慶安的重臣,如裴旻、崔光遠等人,也有臨時和李慶安結盟的張筠一派,但人數更多的卻是李亨的支持者,王珙、楊國忠、陳希烈、令狐飛以及大將軍孟雲等人。

每個人都心懷復雜,隨著李慶安的進城,大唐的歷史就將翻開新的一頁。

不就,遠處的官道上便出現了一支五萬人的大軍,這是安西軍大軍開來了,他們止步於兩裏之外,五萬大軍橫戈立馬,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明德門外的四百余名朝廷重臣。

安西軍太近了,很多官員心中都有些惴惴不安,尤其是孟雲,心中更是一陣膽怯,他偷眼向李亨望去,見李亨神情自然,沒有半點懼意,心中也稍稍放下,連李亨都不在意,自己又在意什麽,讓別人知道他害怕李慶安,若傳了出去,他將無地自容。

李慶安在一千親衛的護衛下從大軍中脫離出來,他依然是金盔鐵甲,腰佩戰刀,依舊是驃騎大將軍的姿態,還沒有改為右相國的裝束。

李慶安騎馬緩緩上前,已經到了李適的面前,按理,李慶安應該下馬跪拜李適,但他沒有下馬,也一言不發,目光冷厲地投向了人群中的孟雲和旁邊的左武衛大將軍羅正義,這兩個當初在河西背叛的人,此刻就在他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