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入城風波(下)(第3/4頁)

這時,李隆基已經翻開述職報告,正在看李慶安戰後對粟特各國的處置一段,他有些好奇地問道:“你報告中說的這個聯席會議是什麽意思?”

李慶安笑道:“陛下,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讓粟特各國團結起來,共同對付大食,以免他們各懷心思,最後被大食各個擊破,河中地區抗擊大食不能完全依靠唐軍,主要還得靠他們自己,其實安西軍不僅要對抗大食,還要防止吐蕃和回紇的侵襲,戰線很長,所以這次臣回長安述職,也是想向朝廷提出一些建議。”

“說說看,你有什麽建議?”

“臣有三個建議!”

李慶安迅速整理了一下思路道:“第一是希望朝廷能將安西都護府遷至碎葉,以碎葉為中心,這樣不僅可控制安西北庭,更能南下吐火羅,西至河中,全面兼顧。”

李隆基沉吟片刻,李慶安西遷安西都護府的方案應該說是符合當前的形勢,倒也可行,不過這件事還須政事堂討論。

“那第二個建議是什麽?”

“陛下,第二個建議是加大漢人向西域移民,臣以為我大唐對嶺西始終不能長期控制的原因便是嶺西除碎葉之外,其余地方基本上無漢人,這才導致這些地區對大唐沒有向心聚合力,相反,若漢人大量西遷,他們就會把中原的文化帶到嶺西,使嶺西逐漸漢化,這樣,我大唐便能長期控制西域,不再有小國們離心背叛之憂,同時也可以減緩中原因土地兼並而造成的矛盾激化。”

李慶安的最後一句話說中了李隆基的心事,最近一兩年因土地兼並引發農民造反的事層出不窮,各地不斷傳來失地農民占山為王、落草為寇之事,令朝廷焦頭爛額,如果真能通過移民減緩中原的矛盾,這倒是一個良策,不過楊國忠也不停地提醒他,不能讓李慶安控制的人口太多,那樣他擁有的兵力就會更加暴漲,從而引發嚴重後果。

也罷,這件事再交給政事堂討論,他不想太過問,李隆基便笑道:“那第三件事是什麽?”

“陛下,第三件事是一件小事,臣懇求陛下允許銀錢在大唐流通,這件事雖小,卻事關安西數萬將士的切身利益,臣懇求陛下考慮?”

“為何事關安西將士的切身利益?”李隆基有些奇怪地問道。

“自陛下放權安西鑄錢,以支付給安西的賞賜和軍費,但實際上,安西的銅料很少,每年鑄造銅錢最多三萬貫,而陛下給安西軍的賞賜已經到六十萬貫,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臣便決定鑄造價值更高的銀錢來支付賞賜,嶺西銀礦頗多,銀的產量要遠遠大於銅,所以臣鑄造了三萬貫的銀錢,用於支付賞賜,可安西物資缺乏,要通過商人從中原到來,如果這些銀錢不能在內地流通,商人們就不會接受銀錢,這樣士兵們手上的賞賜便成了廢錢,這就會極大影響士氣,臣迫不得已,只能懇求陛下下旨放開金錢和銀錢在中原流通。”

下旨放開金銀錢在中原流通,對李隆基來說,確實是小事一樁,大唐在建國之初,便鑄造了一批金銀錢,就是準備配合銅錢流通,只是因為量太少,所以流通不起來,他現在關心的倒不是金銀錢的流通問題,而是李慶安一年能采煉多少銀子?能不能每年進貢朝廷一部分?

“大將軍,下旨放開金銀錢問題不大,可朕擔心量太少,沒有什麽意義,朕就想問你,安西每年能采多少銀礦?能否幫忙解決一下朝廷的財政困難?”

李隆基的思路在李慶安的意料之中,他當然願意輸銀給中原,從而逐漸掌握大唐的經濟命脈。

“陛下,安西由於人口稀少,礦工不多,所以一年采煉白銀的產量是十五至二十萬斤,臣在保證軍費開支的前提下,願意將所有結余的白銀全部奉獻給陛下。”

“那是多少?你得告訴我一個準數。”

李隆基在錢方面是毫不含糊,而且李慶安說得很清楚,這些白銀是給他的私房錢,他焉能不關心。

“這次臣回京述職,特地給陛下帶來了大批的戰利品,其中就有白銀二十萬斤,這是臣獻給陛下的心意,以後臣將每年向陛下上繳白銀七萬斤,如果陛下能適當移民安西,以增加礦工的數量,臣有信心每年給陛下進奉白銀十萬斤。”

李隆基大喜,李慶安竟給自己帶來了二十萬斤白銀,他心中迅速盤算一下,每年白銀十萬斤,按官價就相當於銅錢一百六十余萬貫,這可是一筆驚人的財富,他怎可能不要?不過讓李慶安控制這筆財富的源頭似乎不太妥,應該由自己派宦官去掌控才對。

他心念一轉便有了定計,先讓李慶安做幾年,把銀礦發展起來了,再接手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