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鳥擇良木(第2/4頁)

“大將軍請隨我來!”

崔佑領著李慶安走進了一間屋子,屋子裏彌漫著濃烈的酒味,桌上盤中的幹豆子已經發了黴,崔佑嘩啦一下將碗碟都推到地上,又用腳將酒壺全部踢到墻角,用袖子擦了擦坐墊,笑道:“大將軍請坐!”

李慶安坐了下來,打量了一下屋子,叫窗台上居然還有十幾本書,便點點頭問他道:“你應該知道我想問什麽?這個軍府為何破敗到如此地步?”

崔佑苦笑一聲道:“將軍是明知故問吧!中原的軍府不都這樣嗎?”

李慶安搖搖頭道:“應該不是這樣,揚州那邊的軍府還有七成兵,襄州軍府還有五成兵,沒有像你們這樣全部跑光的。”

“是啊!兩個月前我們這裏還有兩百士兵,可是慶王一占完土地後,最後兩百士兵都跑光了,馬都尉帶了十幾個校尉旅帥跑到河北投靠安祿山去了,軍營裏現在只剩下我一人。”

崔佑語氣中充滿了悲悵,“我是開元十六年從軍,我家有二十畝地,所以我必須要從軍,沒辦法,不從軍,土地就會被官府沒收,當時軍營裏還有七百弟兄,都和我一樣,家裏有地,不得不來當兵,開元二十四年,谷熟縣大旱,慶王趁機低價並購了二萬多畝土地,引發軍府的一波逃亡風潮,一夜之間便跑掉了三百名士兵,土地都沒有了,誰還願意白白當兵,後來每年都有逃兵,直到今年年初,還剩下兩百二十五名士兵,和其他軍府差不多,結果這次慶王再一次趁旱災並購土地,引發民眾暴亂,父兄們跑來一喊,不僅士兵全跑光,軍官也逃掉一大半,兵器也被他們全部拿走了。”

說到這裏,崔佑長嘆了一聲,道:“我聽說長安的軍隊也差不多跑光了,要打仗只能靠臨時募兵,可邊關大將卻個個擁有重兵,一旦他們造反,我不知道朝廷拿什麽軍隊去和他們對抗,大唐外表看似強盛,可裏面全被蛀蟲們掏空了,堪憂啊!”

李慶安心中充滿了苦澀,在後世時說到安史之亂的原因,有的說是李隆基的昏庸誤國,有的說是李林甫的專橫弄權,有的說是楊國忠的不學無術,甚至還有說是楊貴妃媚惑誤國,但今天他才知道,根本原因是土地兼並,是權貴高官不顧民眾死活,大規模的兼並土地,使大唐的均田制變成了莊田制,使大唐軍制崩潰。

誠然,安祿山造反也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李林甫縱容,楊國忠逼迫,但兵重於外而薄於內的局面必然導致大規模叛亂爆發,即使沒有安祿山,也會有李祿山、王祿山,後來的藩鎮割據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大唐皇帝李隆基最大的責任就是放縱了土地兼並,出幾個不痛不癢、沒有任何實際措施的詔書,不準土地兼並,可誰理睬他?他難道不知自己的兒子侵占土地嗎?慶王的永業田只有一萬畝,可他送給楊家的各種壽禮中就有五萬畝良田,這麽明顯的事實,李隆基卻視而不見,由此可見他的縱容,在對付人的手腕上精明厲害,可在治國安民生上卻昏庸無比。

李慶安不想再問下去了,他站起身笑道:“崔佑,我看你人雖酔,可心卻清醒,可願舍了這無用之官,跟隨我走?”

崔佑立刻單膝跪下道:“兵員跑光,我們也是重罪,所以馬都尉才逃掉了,我若不走,死罪就落在我的頭上,本來我也打算去投奔安祿山,卻蒙大將軍收錄,我佩服大將軍久已,願意跟隨大將軍。”

李慶安點點頭笑道:“那好吧!你換一個名字,從此崔佑就不存在了。”

“屬下原來叫崔乾佑,後來才改名崔佑,從今天開始,我願為大將軍鞍前馬後效勞!”

‘崔乾佑!’李慶安覺得這個名字似乎有點耳熟,好像是中唐有名的大將,他思索片刻,猛然想起,那個在潼關大敗哥舒翰四十萬大軍的安祿山手下大將,不就是崔乾佑嗎?他心中大喜,連忙道:“你收拾一下東西,這就跟我走吧!”

逛一圈軍營,卻意外得到了一名得力幹將,李慶安的心情又好了起來,走在路上,他問崔乾佑道:“你久在本地,可知道平息造反民眾,最好的辦法是什麽?”

崔乾佑笑道:“欲謀其玉,先知其性,谷熟民眾可不是造反,那是崔太守的誣告,把他們妖魔化了,其實他們是因為燒了糧倉縣衙,害怕官府報復,才逃進山中藏匿,所以大將軍不要說‘平息!’二字,應該說怎麽讓他們返回家園?”

“那你說該怎麽讓他們返回家園呢?”李慶安又笑道。

“取信於他們!”

“如何取信?”

“很簡單,將作惡之人殺了,人頭送進山去,再把土地還給他們,他們自然就會出山回家,就看大將軍有沒有這個魄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