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攔路鳴冤(第3/4頁)

又走了十幾裏,官道兩邊的土地上開始有農民在補種豆,遠方有村落出現了,官道也陸陸續續出現了行人,大多是走村串戶挑擔賣貨的貨郎,這些貨郎見浩浩蕩蕩的大隊人馬到來,皆紛紛駐足站在道邊,李慶安正想找一人問問情況,就在這時,前方忽然出現一陣騷亂,只見有數十人跪在路邊,一根竹竿上挑了一幅白布,白布上竟是用血寫一個巨大的‘冤!’字,格外地觸目驚心。

“冤枉啊!我們冤枉啊!”數十人齊聲喊叫,全部都是老弱婦孺。

“停下!”李慶安一擺手,隊伍停了下來。

李慶安的親衛把兩名老者帶到李慶安面前,“求老爺為我們做主!”兩名老者跪下,磕頭不止。

“把他們扶起來!”

李慶安溫和地安撫他們道:“你們不用害怕,我是新任河南道觀察使,你們有什麽冤屈盡管說,我給你們做主。”

“老爺,我們是前面王五村的村民,今年發了旱災,麥苗幾近枯死,我們及時改種豆子,不料兩個月前,上面官府派人來說,不準種豆,官府要發賑濟糧,硬逼著我們把豆拔了,但賑災糧卻影子都不見,我們卻找縣官論理,官府卻向後拖,說是等朝廷旨意,眼看家家戶戶都要斷糧了,這時候有人來低價收購土地,開始大家不肯,後來官府出面了,說誰家不賣地,賑濟糧就沒了,而且逃荒後,土地就會視作無主田全部沒收,很多人家熬不住,就陸陸續續賣田了,我們這裏都是土地豐腴的上田,平時一畝地可以賣十貫,可現在買家只肯出三貫……”

“是什麽人來買你們田?”李慶安打斷了他們的話問道。

“我們不知,來了幾個人,口音都是京城那邊的,而且他們都是管家執事,真正的買主沒有露面,有傳聞說是京中皇室。”

長安權貴利用災荒低價收購農民手中的土地,李慶安也有耳聞,像慶王李琮,他的永業田不過百頃,可他卻在全國各地占據了萬頃以上的良田,數十個大莊園,這些田從哪裏來?不僅是李隆基的龍子龍孫,還有那些龍爪龍鱗、龍尾龍毛,大唐建國百年,宗室子弟數以千計,他們遍居全國,就靠吸吮民脂民膏養活,唐朝不像宋朝那樣商品經濟發達,基本上還是以農業為主,人民靠土地生活,而且大唐的財政、兵制都和土地息息相關,一旦土地制度崩潰,大唐的動亂在所難免,安史之亂就是這樣爆發。

李慶安沉思良久,其實他已經猜到吳清為何那樣極力阻撓自己了,因為問題最嚴重是宋州,自己遲早要去宋州,只要自己無暇過問汴州之事,他便達到了目的。

雖然不知道汴州吳清隱藏了什麽問題,但李慶安卻知道做事情要講輕重緩急,當務之急不是查案,是要撫平民眾和官府的對抗,一是漕工們的聚眾請願,他已經解決了,其次就是宋州民眾占山造反一事,只有把這些迫在眉睫的問題解決了,他才能掉過頭,從容處理官員們的劣跡。

不過有人攔路鳴冤告狀,李慶安倒想先去了解一下土地兼並嚴重到什麽程度。

想到這,他一擺手道:“你們在這裏等著,我去看一看。”

數十名親衛跟隨著李慶安向不遠處的王五莊而去,王五莊是一座擁有一百余戶農戶的大村莊,臨近汴河,交通發達,土地肥沃,在距離村莊五裏之外,還有一座占地五千畝的莊園,原本是太平公主的莊園,太平公主被殺後,這座莊園被李隆基賞給了長兄李成器,現在是李成器的女兒襄邑縣主所有,襄邑縣主的丈夫便是剛剛升為禮部尚書的崔翹,而宋州太守正是崔翹之弟崔廉,這裏面的關系就值得玩味了。

村民申述的土地位於村子西面,約一千五百畝左右,屬於一百多戶人家的永業田,和其他地方一樣,土地上空空蕩蕩,麥苗枯萎了,沒有補種其他農作物,在許多田地中,都插上了刺眼的紅色標杆,那是已經被買走的土地,約一千余畝,延綿數裏。

“他們買走土地也不種,就荒在那裏,我們明年吃什麽?”一名老農傷心地對李慶安道。

李慶安接過一份買賣土地的契約,以七鬥米一畝買走了十五畝,理由是現在米價鬥米七百文,七鬥米相當於五貫錢,原來十貫一畝的土地折價了一半,而豐年鬥米不過三十文,也就是說用兩百文錢買走價值十貫錢的土地,只見買方叫做田義,還按了手印。

“這田義是誰?”李慶安皺著眉頭道。

旁邊的裏正連忙躬身道:“這田義我們叫他田二,是縣主莊園的執事,他就住在那裏。”

李慶安順著他手指向遠方望去,只見遠處有一座白色的三層小樓,被圍墻包圍,小樓旁邊是幾個大糧倉,在光禿禿的土地上顯得格外地鶴立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