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爾虞我詐

是勛寫下長長一篇書信,遣人送往葭萌,去勸說劉封投降。劉封得信,展開來一瞧,只見開篇就是:“魏太尉、都督雍涼荊三州兵馬是,拜上劉將軍足下……”

稱呼就挺討巧,也不直接指責劉封為蟊賊、篡逆,當然也不會承認他漢朝太子的地位,於是避重就輕,簡單地稱呼他為“劉將軍”。

然後分析形勢,說如今我王師伐蜀,既已得漢,乃復下巴,兩路會聚,總三十萬之眾——當然這誇張的數字劉封壓根兒就不帶信的——就算蜀中沒有內亂,全師以拒,也不會是王師的對手,更何況劉將軍您還未必能夠生入成都呢……“將軍本姓竇,非劉也,今棄父母而為人後,此非禮也;大禍將至而不知避,王師撻伐而不識走,此非智也。傳劉備欲寄全蜀於將軍,亦非愛將軍也,為市恩而使將軍庇其幼子耳。設備果真心,以彼之智,胡不先召將軍而後除吳懿,乃使懿阻將軍於成都之外耶?則其首鼠可知矣……”

劉備遺命傳養子而不傳親子,對此是勛一定程度上是表示理解的,甚至還略感欽佩。雖說為了保蜀中基業,擔心自己的兩個親兒子都太年幼,難撐大局,因此擇長而立,理不出奇,但竟然真敢起意傳位養子,乃可見劉玄德絕非迂腐之輩——或許也跟他出身不高,沒有世家大族那種嫡庶分明,又瞧不起養、贅的臭脾氣有關。但是因為臨終前的安排不夠穩妥,導致蜀中大亂,情勢反倒比遺命傳位劉禪更要糟糕,對此是勛就不怎麽理解得了了。

倘若劉備遺命傳位劉禪,關羽必誠心輔佐,或許也不會膏了吳懿的屠刀,而劉封在漢中,就算想要造反,也得先過張飛那一關。或許黃權會幫他,或許張飛會同情他,但有關羽在內,張益德理論上是不會跟關雲長對著幹的。當然啦,情同兄弟雲雲,也都是後世人語,關、張的關系是不是真那麽鐵,二人對劉備的忠心是不是真那麽牢固,其實也大可以打個問號。但不管怎麽說,僅劉封作亂漢中,所可能釀成的風波終究有限。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夠仔細地權衡利弊,使得每一言、每一行都能將風險降至最低,且使利益最大化——人若如此理智,那麽大多數紛爭、動亂都將不會再產生了。即以吳懿論,他為了獲取權力而違抗劉備遺詔,其實是在進行一場豪賭,不但要賭政變成功,控制成都,還要賭順利幹掉劉封,大權獨攬,甚至還要賭曹魏方沒有很快反應過來,留給他足夠實施全盤計劃的時間。若說以上任何一項賭博勝負幾率都是五五開的話,那麽累加起來,成功的可能性就連兩成都不到了。與其如此,還不如遵從遺命,設謀打壓關羽、討好劉封來得更穩妥一些。

然而對於某些人來說,九成勝算和一成勝算並沒有分別,反正結果都可能是是輸,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同樣九成勝算和一成勝算沒有分別,反正結果都可能是贏。而劉備即便善識人心,終究不可能做到算無遺策,在他看來,反正都非嫡子,對於吳懿來說,無論劉封、劉禪都沒有他吳家的骨血,則無論傳位給誰亦都不幹吳懿之事,故此並未設防也。至於輔幼主為佳,還是輔成主為好,再加集團利益的糾纏,恐怕劉備本人考慮不到那麽深……考慮不到的結果,便是釀成了大亂,是勛如今正好拿著這件事來動搖劉封之心——老頭子要是真想傳位給你,毫無二意,他至於遺命失誤嗎?則其心中尚且猶疑可知也。正是因此而釀成了蜀中大亂,導致你身處險地,你還感他的恩德作甚?

“今將軍進不能攘王師,復漢中,退不能入成都,平篡逆,如魚入罾中,喪敗可期。人若不能生,而復求王蜀中,豈可得乎?如螳螂將膏黃雀之吻,而尚覬覦寒蟬,豈非可笑?今為將軍計,莫若幡然改圖,歸命王化,則仆必助將軍以入成都,手刃奸邪,以除憾恨。將軍為前漢羅國之後,仆當上奏天子,使復爵位,至乃剖符大邦,為始封之君也……”

竇氏先祖,原受封為羅縣侯,後來除封,是勛說了,只要你投降,我就幫助你殺入成都,去把導致你落入如此尷尬境地的吳懿、李嚴給宰了,報仇雪恨。然後我會上奏天子,再命羅國,甚至封你一個更高的爵位——“王於川中,假王也,且王師到處,即欲苟且而不可得;歸於吾魏,真侯也,帶礪山河可期。仆知將軍智者也,當更思慮,早定良計。易有‘利見大人’,詩雲‘自求多福’,行矣,將軍勉之。”

劉封覽信大怒,恨聲道:“孤當死社稷,終不能苟且而生矣!”可是轉過頭來,卻又不禁愁容滿面,他問黃權:“今傳三巴已失,甘興霸死,魏人將踵我後,奈何?”我確實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可是……還有沒有什麽辦法可以不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