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冢子監國

曹操親征關中,使太子曹丕監國,是勛、賈詡等為輔。

其實當初群臣勸阻曹操親征的時候,也有人提出來,要不然讓太子代替陛下領兵吧,辭部侍郎常林當即表示反對:“卿乃不念昔裏克之言乎?”

裏克是春秋時代的晉國大臣,《左傳》上記載,晉獻公曾經想派太子申生領兵,去討伐東山臯落氏,裏克站出來勸阻說:“大子(即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夫帥師,專行謀,誓軍旅,君與國政之所圖也,非大子之事也。師在制命而已,稟命則不威,專命則不孝。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君失其官,帥師不威,將焉用之?”

大意是說,按照古制,倘若國君出征,就留太子守國,號為“監國”,倘若留別人守國,太子就應當跟隨國君,號為“撫軍”。因為出征在外是要自己拿主意的,而太子並沒有專斷之權,要是遇事稟報,則失去統帥之威,要是不報,就是對父親不孝。所以君主的繼承人是不能夠領兵的,一旦領兵,或者難保軍事行動的順利,或者難保君主對職官的掌控,肯定不會有好結果。

是勛當即瞟了常林一眼,心說當年把曹昂派出去鎮定荊襄,怎麽沒見你跳出來引用裏克之言反對呢?難道就因為曹昂當時還沒有正位太子?還是其實你有別的什麽想法……但總之,留太子監國最合乎禮法、習慣,問題這禮法、習慣是周代的,漢代幾無此制,所以找不到舊例可循。目前的曹魏政權已經結構相對嚴謹啦,再不是過去的草台班子,那就必須職權明析,等曹操走了以後,曹丕究竟擁有對朝政多大的發言權和掌控權,這還必須仔細規劃一下。

掌控權太大了,等同於天子,曹操肯定不會放心啊;掌控權小了也不行,毫無意義,還不如留重臣守國,而讓太子從征“撫軍”呢。

所以重臣們又開了幾場小會,確定了曹丕的職權。首先,原本的官僚機構即便沒有君主,若非遭逢大事,也都可以順暢運行,那麽曹丕也就不必要插手啦——反正小事插手也無益,大事還得去稟報曹操;其次,由曹丕牽頭,是勛、賈詡、諸葛亮、劉曄等人組成一個臨時委員會,專門負責京師周邊地區的防務和關中之戰的軍隊調動、物資轉運,以便使戰爭機器更為有效率地運轉起來。

所以等曹操一離開洛陽,這個臨時委員會就開始運作了,是勛首先向曹丕提出了幾條建議,並且大多獲得了許可,制詔施行。

是勛最近的心情非常郁悶,他覺得自己簡直是烏鴉嘴,說劉備可能兵出子午谷,劉備還真就這麽搞了……原本以為可以泰山壓卵之勢,迅速把蜀漢給討平的——終究如今曹魏之對蜀漢,比起原本歷史上之對蜀漢,態勢都要好得多啊,一是江東已平,二是雄主仍在,而非權臣持國。誰想到劉備兵出險招,竟然隱隱有翻盤的趨勢……尤其是……長安城怎麽就真能丟了呢?以常理而論,長安堅城,有數萬大軍鎮守,即便不能出城卻敵,起碼固守沒啥問題啊,等閑三五萬人攻不下來——想當年是勛也是打過長安的,深知此城之廣袤、高峻,不易取也。然而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正如原本歷史上魏延的判斷,夏侯楙就一徹底的廢物點心,給他座堅城跟給個小砦子沒區別,給他三萬之眾跟給三千人也沒區別,反正就一個字——輸!

那麽劉備真能翻盤嗎?歷史已經面目全非,是勛還真是不敢再作什麽樂觀期盼了。在原本歷史上,曹操也就差不多這幾年去救的漢中,結果無功而返,光把各軍扯出那個泥潭就搞得幾乎心力交瘁。說不定如今的關中之戰,就是歷史上的漢中之戰,曹操最終慨嘆一聲“雞肋”,只好黯然撤退。

問題關中絕非“雞肋”呀,若失關中,涼州也不可保,是勛是曾經一語以定人心:“即雍、涼皆失,國家之力亦較賊三倍為多,何懼耶?!”可其實他心裏也在發顫呢……還是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才成。首先要在財力允許的前提下,從各地繼續調動兵馬向西,爭取對蜀軍形成全面優勢,保證軍事行動的順利實施;其次,戰若不利,事若不協,也得鞏固河南地的防守,不使劉備有趁勝東進的可能性。

所以是勛提出的幾條,一是命令黃忠、陸議、步騭集結兵馬,不但要策反雍闿等人,趕緊給劉備背後捅刀子,甚至在有可能的情況下,直接從交趾發兵以向南中。二是命郭淮、郝昭並是魏向西移動,隨時準備增援關中和涼州。三是命曹仁提前向三巴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