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兩面三刀(第2/3頁)

袁紹向來寵愛小兒子袁尚,因而借口查看幾個子侄的能力,早早地就把老大袁譚給發到青州去了。即便兵敗而至幽州,他的方針也似乎並沒有改變,讓袁譚鎮守南面的涿郡,位於抗曹前線,把二兒子袁熙派去漁陽郡南方,外甥高幹派去鎮守代郡,光把個小兒子袁尚留在身邊——這廢長立幼之心是昭然若揭啊。所以許攸就打算著,等袁紹一死,袁尚繼位,袁譚鐵定不服,兄弟鬩墻之下,自己勸說無效,就此灰心失望去投曹操,那還有誰能說我的不是?忠臣令名就此得以保全,身家性命更是無憂,而且在曹操那裏還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下半輩子都有依靠啦。

可是誰能想到,袁紹臨終前竟突然改了主意,要傳位給袁譚——這、這不科學啊!

袁紹再次睜開雙眼,正撞上許攸疑惑的目光,於是緩緩地解釋道:“無怪乎子遠之惑也,乃吾昔日見事不明故。若進而囊有天下,或退而得四州為守,則傳位顯甫最佳,即顯思不忿,亦無可如何也。然今蜷曲一隅,即幽州尚不可全,乃不可如此。設顯甫嗣,顯思必往投曹,則幽州南門洞開——況以顯思志大而才疏,異日必啟孟德之忌,亦難全首級,則我袁氏族滅矣……”

袁紹對自家幾個兒子倒是看得挺準,袁譚就是那種野心勃勃,然而又沒本事的紈絝子弟。在原本的歷史上,袁紹一掛,袁尚繼位,袁譚立刻起兵相攻,戰敗以後幹脆跑去投了曹操,開門揖盜。可要是他從此就老實跟著曹操幹了,袁家還未必會亡,問題他勢力才略微有點兒恢復,就暗中寫信給舊將呂曠、呂翔,要他們背曹而從己。那倆比他精明,比他看得清形勢,直接就把信交給曹操了。

可是即便如此,曹操也還並沒有殺袁譚之心,為了安撫他,讓自家庶子曹整迎娶袁譚之女為妻。然而不久以後,曹操圍攻鄴城,袁譚趁機掀起反旗,攻略原從袁尚的冀州故地,曹操聞報大怒,發兵討伐,便在戰陣之上,取了袁顯思的性命。

袁紹最了解自家兒子,所以他料著了,袁譚即便降曹,那也長久不了,最終還得完蛋。繼而他又說:“吾知正南(審配)、元圖(逄紀)黨於顯甫,公則(郭圖)、仲治(辛評)黨於顯思……”別以為你們拉幫結派,主子不清楚,其實都瞧得真真兒的,只是因為政治需要而暫時不加以懲治罷了——“今正南歿,則若兩鬥,元圖如何是公則的對手?”逄紀是鬥不過郭圖的。

“何如即以顯思嗣,使其入薊,則顯甫無以敵也。顯奕(袁熙)無大志,樂從其弟,亦樂從其兄,兄弟若睦,乃可暫守此幽州之地,或能全吾一門。”袁熙是沒有啥政治野心的,高幹只是外甥,更不可能豎起反旗,那麽即便袁譚弄死了袁尚,剩下倆兄弟加一表弟,要是真能聯起手來,曹操也不敢輕侮啊,或許就有長期割據,保全家族的可能。

正是基於以上考量,所以袁本初幡然悔悟,決定急召袁譚回來,傳位給長子。

當下袁紹口授,許攸提筆寫成了召還袁譚,並暗示他將來主持父親喪禮的公文,給袁紹看過無誤,用上車騎將軍的印章。隨即二人含淚而別,許攸說主公你可千萬要挺住啊,一定要等到大公子回來才成。

隨即許攸便離開?水旁的莊園,在扈從警衛下,疾馳返回薊城。進城的時候,天都已經快黑了,從人問是先歸衙署呢,還是直接回家去呢?許攸手扶額頭想了一想,開口吩咐道:“往逄長史府上。”

逄紀時任車騎將軍長史,如今薊城之內,文事都由許攸處斷,武事統歸逄紀負責。於是許攸即來拜訪逄紀,三言兩語之後便請屏去眾人,然後就袖中把袁紹的軍令給掏出來,遞過去了。

逄紀展開來一瞧,不禁大驚失色:“主公安得出此亂命?”

許攸冷笑道:“以禮立長,以主公夙志,則當立顯甫公子,旁人無份也。吾故以為,乃某人欲為其姻戚趁亂取利,而煽惑主公,使下此命。顯思若來,薊城之兵都在君手,為顯甫公子計,得無撓阻乎?如此兄弟相爭,彼乃可為漁翁矣。”

袁紹終究是垂死之際,考慮問題不是很全面,他光想著逄紀是袁尚一黨,所以召許攸來下令了,就沒想到如今薊縣,甚至整個廣陽郡的兵權都在逄紀手中,除非袁譚輕車簡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秘密馳入薊城,否則他那裏只要一動,逄紀必然派兵攔阻。袁譚真的能夠順利返回薊城來接位嗎?

當然啦,倘若許攸肯為袁譚設計,成功的可能性還是相當大的。只是袁紹做夢也想不到,許攸一轉臉就去了逄紀府上,還詭稱袁紹下此亂命,一定是某人想要讓袁譚、袁尚兄弟相爭,他好從中漁利。那麽這個“某人”又是誰呢?誰最近一直警護在袁紹身邊?誰的妹夫雖然高不成、低不就,卻也是袁紹的兒子,同樣擁有繼承權?